张纯鸣:革命战争时期地方政权基层党建的真实档案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6-02 20:06    阅读次数:     选择字号:【 】 【打印

 

  由于战争历史环境的原因,相关机构在开展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地方政权基层党建的研究中缺乏史料,长期遇到很大困难。我通过偶然发现的线索,找到一个收集研究相关史料的重要入口,整理出一批真实的地方政权基层党建历史资料。

  一、革命战争时期党的地方基层组织建设史料现状与线索

  我曾在北京市属机关多年从事党的工作,多次组织开展本单位党的教育活动。我熟知在每次党的大型教育活动开始阶段,都有一个传统教育环节,都要下发一批党的传统教育历史资料,供党员学习参考。历次教育资料的内容都很丰富,但我感觉仍有不足,直至退休这个疑问仍没有答案。

  我有40多年党龄,作为党员,几十年来参加过多次党的教育活动,我特别关注过,历次党员教育活动下发的传统教育材料,在革命战争时期党的基层组织与政权建设部分,讲述军队基层建设的事例较多,不但内容充实,也有较丰富的佐证资料。相对的,讲述红色根据地地方党的基层组织和政权建设的事例很少,偶有少量实例,还多以口述或故事的形式出现,讲述的内容以对敌斗争的多,讲自身建设的少,而且具有说服力的佐证依据也不多,感觉资料比较单薄。父亲已有70多年党龄了,他参加过党的教育活动更多,经过认真地回忆,也完全同意我的看法。

  几年前,我应邀回乡参加马栏革命纪念馆开馆仪式,在展厅的橱窗里,我第一次看到了曾祖父的简要介绍和照片、当年当地党政军机构联合赠予我家的“革命医师”牌匾,看到了当年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刊登的多篇有关雷庄事迹的资料。

  DSCF9788

                 2011年6月马栏革命纪念馆开馆仪式

  DSCF9863-1

               曾祖父的照片和家中受赠的牌匾陈列在展馆中

  我的老家在陕西旬邑(早年被称为新正县),曾是中共在全国仅存的最后一小块根据地,家乡雷庄村从1933年解放开始,一直就在红色政权的控制之下直至新中国成立。橱窗内几篇刊有雷庄村消息的《解放日报》更引起了我的好奇,《解放日报》是否还登有更多有关雷庄的消息呢?

  回到北京,我带着问题走进国家图书馆,静下心来用了六个月的时间,认真阅读了1941-1947年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每一天的报纸和其它历史文献资料,陆续的发现使我不断地收获惊喜。首先是查到了各种资料引用的原文,确认了相关作者文章引用的正确性,同时还发现了更多新的从没有被引用或报道过的消息,最终的统计结果更是令我十分吃惊。在抗日战争的1943至1945年间,《解放日报》刊登与雷庄有关的大小文章与消息报道共计70余条(篇)。

  我在北京一个市级机关单位从事过多年党的工作,了解中共党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方法,深知党中央机关报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当年《解放日报》每天只有四个版面,个别还有只出两版的情况,刊登的消息涵盖国际国内、中共根据地、国民党统治区和日伪占领区各个方面,中共根据地的地方单位或组织的消息绝对不是随意就能登出的。一个小小乡村的消息能够多次出现在中共中央党报上,一定是有特定含义的。

  经我大致分类,雷庄对关中分区、对陕甘宁边区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的代表人物有二人。一位是陕甘宁边区参议员、党外人士张治平,他倾向革命,支持自己的子孙投身革命,还以传统中医医术多次救治革命干部和群众,在关中地区享有很高的威望。另一位是1933年入党的优秀共产党员张清益、陕甘宁边区特等劳动英雄,他带领雷庄村党支部在边区基层政权建设方面取得了突出了成绩,他开拓性地做了三项工作:

  首创义仓(集体共有的粮仓),开创了边区社会救济的一条有效途径;创办边区第一个助产妇培训班,为边区的卫生事业进行了成功的尝试;创办一揽子民办学校,在边区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民办公助办学新途径。雷庄的这些工作思路一经提出,很快就引起关中分区和陕甘宁边区的高度重视,《解放日报》对相关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多次给予报道,其先进经验在全边区大力推广。

  面对如此丰富的红色历史资料,我在兴奋之时又产生了疑惑,这么多、这么详细的历史资料以往是否有人系统的整理过呢?我多次向中央党校、延安干部学院、北京市一些高校和机构的专家征询究竟,结果被告知,革命战争时期由于形势动荡不定,很少有相关资料被完整地保存下来,现在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很不容易。得到的答复是令人失望的,但这个结果却让长期困惑我的一个疑问有了明确的答案。

  我得出一个结论:截至当前,很少有人对中共根据地内地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课题进行系统的研究。

  二、综合收集分类归纳相关资料

  这个结论给了我一个提示,促使我对分布在历史资料中的零散信息进行全面整理。归纳了各种资料后,我为雷庄取得的几项重要成绩进行了综合概述。

  一是关于张清益创办义仓。陕甘宁边区经过几年建设,人们的生活得到改善,社会秩序虽然日益稳定,但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政府缺乏粮食储备机制,遇到不测天灾的各地群众,往往只能束手无策。张清益在雷庄创办义仓的举动,引起了边区政府的高度重视。

  义仓,用当今通俗解释,就是人们通过有组织的集体开荒,开造出一些大家共有的土地,收获的粮食单独保管,成为集体公有的小型粮仓。在春季缺粮时节,义仓粮用于救济最需要的人们。

  19430512-1-1

  资料一、《解放日报》1943年5月12日第一版

  

  在1943至1945年期间,张清益办义仓的报道与相关消息二十多次刊登在《解放日报》上。1943年5月12日,报纸在头版头条的醒目位置,以“新正模范党员张清益倡建义仓救济贫民”为标题,向陕甘宁边区军民介绍张清益在雷庄办义仓的创举(见资料一)。开义田、建义仓活动首先在关中地区展开,随后在其他地区大力推广。县委书记亲自撰写文章,详细介绍优秀党员张清益的先进事迹;关中分区、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各级领导多次对张清益办义仓的行动给予肯定;张清益被评为边区特等劳动英雄,他在赴延安参加边区劳动英雄代表大会期间,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张清益建义仓的行动,出现在报纸、书籍上,被编入戏剧中,以不同的形式在边区广为传播;建义仓作为边区的先进经验还被介绍到其他解放区;边区政府林伯渠主席在《边区政府一年工作总结》中肯定了雷庄村创造的全村共同开荒设立义仓的作法,称之为救贫济急的社会救济运动。他还指出,1944年要继续奖励和推广义田义仓运动,建立社会救济事业的基础;1944年8月,边区政府发布命令,号召边区普遍建立义仓,救济饥荒。1945年6月,边区政府在新发布的《关于普遍建立义仓的命令》中,要求边区各地普遍建立义仓。

  二是关于张清益创办助产培训班。抗日战争后期,陕甘宁边区日益巩固,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人们在文化与卫生方面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而当时边区民众接受教育的程度普遍很低,迷信与不讲卫生的现象非常普遍,人们对疾病不知防范医治,常常坐以待毙,婴儿死亡率高达百分之五十以上。面对严峻的形势,边区各地政府尝试多种办法来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当张清益听到新正县政府提出准备举办助产训练班,为群众解决这个实际问题时,感到这是政府为群众办的大实事,就考虑在雷庄一定要争取先试办一个助产妇培训班,让群众最先得到好处。雷庄在改善产妇接生及妇婴护理环境方面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受到边区政府的充分肯定。


  19440603-1

  资料二、《解放日报》1944年6月3日第一版

  1944年6月3日,《解放日报》第一版以“关中劳动英雄张清益创办助产妇培训班”为标题,报道张清益创办的助产妇培训班开班授课的详细情况(见资料二)。6月19日,《解放日报》再次刊登消息,报道张清益创办的接生培训班结束并进行了简要总结。雷庄乡举办的助产妇培训班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果,为关中分区、为陕甘宁边区各级政府举办更加正规的助产培训班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此后,关中分区、陕甘宁边区先后举办助产妇培训班,《解放日报》多次跟踪报道。为了培训更多的基层助产接生力量,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各地全面推广助产培训班(1944年边区各地共开办了18个助产训练班),《解放日报》还刊出专文,对各地推广培训过程中出现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事例分别给以充分肯定或严肃批评。

  边区政府不仅通过报纸,还以书刊、识字课本等不同的形式,通过不同的渠道,向不同的群体介绍张清益办接生培训班,宣传张清益勇于探索取得的成绩,将雷庄乡的经验传遍陕甘宁边区的各个角落。1944年12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李鼎铭副主席在边区参议会所作《进一步准备反攻 进一步建设边区》报告中指出:......劳动英雄张清益领导的助产训练班,......这些将是边区文化大进步的起点。

  张清益在雷庄率先创办的接生培训班是关中分区、是陕甘宁边区各地的第一班。雷庄为促进陕甘宁边区卫生事业的发展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取得了显著成绩。

  三是关于雷庄举办一揽子民办学校。 陕甘宁边区初建时,辖区各县人民群众的文化程度普遍非常低下,文盲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边区政府虽想尽快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但受经费与师资等因素的严重制约,学校教育发展还是不够快。1944年,中共西北局召开会议决定:开展边区文化建设。边区政府也发出指示,提倡以民办公助形式办小学。

  根据在雷庄蹲点调研的边区文化协会主席柯仲平的建议,张清益和雷庄党支部讨论决定,利用现有的条件,在雷庄办一所一揽子民办学校,发挥多种积极因素,把人们组织起来,大家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学校在办学的过程中,不但教人们识字,而且还可以组织多种活动,将贯彻党和政府的工作精神与丰富村里人们的生活结合起来。关于经费的筹措,在办学之初,先通过卖掉村头附近的十几棵古树,将收入全部投入村里已成立的榨油坊合作社作为股份,将股金红利作为办学基金;秋后时节,全村劳力出工,开荒造十亩公有学田,下一年的办学经费将由学田的收获和村里油坊合作社的收入来负担。

  张清益将党支部统一后的想法带到新正县文教会议上,县里不仅一致通过这个设想,还将这一办学的新思路上报。“一揽子民办学校”这个新概念不但引起关中分区更引起边区政府的重视,延安《解放日报》于1944年8月20日刊登消息(见资料三),介绍雷庄创办一揽子民办学校的倡议,8月30日再次刊登消息,详细介绍了学校开学的情况;雷庄民办小学办学出色被评为关中分区文教工作模范;县里推选工作突出的驻乡干部包轲岗赴延安参加边区文教大会,他与边区各县三十多位代表还一同受到毛主席的专门接见;文教大会对雷庄一揽子小学予以表彰,在大会的闭幕式上,向学校颁发了一面奖旗;1945年1月10日,《解放日报》刊登专文,向陕甘宁边区各地介绍不同类型民办小学的特色和解决经费问题的方式,雷庄的一揽子民办小学就是其中之一。张清益带领雷庄探索出的别具特色、切实可行的民办公助办学之路,受到陕甘宁边区政府充分肯定与表彰并向各地介绍推广。

  

  D:综合文件夹zcm雷庄村资料雷庄分类资料解放日报1943-1946jpg裁剪版解放日报-缩小尺寸版9440820-2-1.tif19440820-2-1

  资料三、《解放日报》1944年8月20日第二版

  

  三、从党报史料看地方政权基层党建

  多年从事党的工作的经历,让我有一个直觉,雷庄能做出如此令人瞩目的成绩,其事迹能够受到陕甘宁边区政府、受到中共中央机关报的如此重视,小小的山村本身绝不可能有这样的能力,背后一定有党的领导,一定有上级党组织有力支持。沿着这条思路继续梳理,我发现雷庄的成绩全部都是在新正县、关中分区有力支持下取得的,每一项重大成绩,都有新正县领导的直接支持与推动,每一项具体工作都是通过村乡党支部来落实开展的;我还发现,党中央《解放日报》刊载的所有关于雷庄的消息,都是经关中分区党报《关中报》首先采集并被报送到延安的。

  在我从事党的工作期间,常常会听到或提到这样的工作方法:抓典型,树先进,以点带面推动全面工作;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注意发挥媒体的桥梁作用,通过媒体来宣传、指导和推动工作;抓好通讯员队伍建设及时收集信息;要认真抓好人的思想工作,注意工作对象和工作方法等等。在雷庄取得这样突出成绩的身后,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当年关中分区、新正县委和雷庄党支部在基层党建工作中的大胆探索与成功实践:

  发挥媒体的桥梁和宣传指导作用。我们首先看到党的媒体《关中报》在地方政权和基层党建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它及时收集的乡村基层动态,成为关中分区党委组织开展工作的有效参考。《关中报》是习仲勋同志担任关中分委主要领导期间于1940年4月指导创办的关中分区党报,它在分区建设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宣传作用,有效地指导分区的各项工作。《解放日报》还刊登专文《边区各分区报纸  关中报办得最好》(见资料四),对《关中报》予以表彰。需要提一句的是,当时关中分委宣传部就在设立在雷庄我曾祖父的家里,《关中报》就是在我家的院子里创刊的。

  19441209-2

  资料四、《解放日报》1944年12月9日第二版

  抓典型树先进。新正县委发现了张清益这个优秀共产党员,有力地支持他带领党支部,发动全村全乡群众响应党的号召,创新探索办义仓,争先试办接生训练班,大胆创办一揽子民办学校,为地方政权建设树立了先进榜样,带动各地开展相关工作,为关中分区、为陕甘宁边区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县委书记史梓铭对张清益探索办义仓的大胆设想明确表示支持,《解放日报》先后两次刊登史梓铭书记亲自撰写的《张清益同志首创的义仓》《新正的模范党员张清益》长篇报道(见资料五),详细介绍张清益的先进事迹;在《张清益办接生训练班》的报道中(见资料六),我们看到了县长郭廷藩不仅赞成雷庄试办培训班的想法,还亲自从师资调配、场地安排和经费筹措等方面给予了具体的协调安排。

  D:综合文件夹zcm雷庄村资料雷庄分类资料解放日报1943-1946jpg裁剪版解放日报-缩小尺寸版9430705-2-1.tif19430705-2-1

  资料五、《解放日报》1943年7月5日第二版

  

  19441028-4-1

  资料六、《解放日报》1944年10月28日第四版

  

  抓好通讯员队伍建设。当年陕甘宁边区人民文化水平普遍很低,雷庄群众完全没有能力采写消息与报道,新正县派驻的乡干部包轲岗(中共党员)和民办学校老师刘静(女,中共党员)发挥了突出的作用。他们将村里群众组成通讯员小组,在二人的示范带领下,连续采写投送多篇稿件,及时向上级反映发生在乡村的各种情况,使新正县、关中分区党组织及时了解掌握基层的动向,为推动相关工作提供了有效参考。他们的多篇稿件被《关中报》和《解放日报》采用(见附资料七),在更大的范围广为宣传。《关中报》记者刘衡(女,中共党员)的《和旱荒作战的雷庄村》(见资料八)长篇报道,则是以纪实文字的形式,不仅写出了雷庄党组织的工作、群众真实而积极的抗旱态度,还对存在于部分群众中思想封闭的小农意识提出了改进建议,对当年陕甘宁全边区抗旱救灾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9451203-2

  资料七、《解放日报》1945年12月3日第二版

  D:综合文件夹zcm雷庄村资料雷庄分类资料解放日报1943-1946jpg裁剪版解放日报-缩小尺寸版9450716-4.tif19450716-4

  资料八、《解放日报》1945年7月16日第四版

  

  区分对象抓好人的思想工作。新华社记者生本同志对张清益的思想工作方法进行了认真分析,通过长篇报道《张清益的宣传方式》(见资料九),概括介绍了张清益的工作方法:一要认识清楚上级号召的意思。二要琢磨透各人的心理。三是对别人宣传,自己更要积极。这就是优秀共产党员张清益的思想品质,就是他能带领雷庄党支部在基层党建和政权建设中不断取得突出成绩的内在根源。

  19441227-4-1

  资料九、《解放日报》1944年12月27日第四版

  过去我曾认为,当今我们不断强调的这些基层党建工作的经验与方法,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国家和平建设时期陆续整理推出的,完全没有想到,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共革命根据地的地方基层组织与政权建设中,这些党建工作的方法就得以熟练地应用,而且一直在不断完善沿用发展至今的。这些历史资料的发现说明,我们对革命战争时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成就仍然了解不足,也说明,当今对革命根据地基层党建的历史研究仍然是我们需要继续挖掘的课题。

  近年来,我陆续整理出一批研究文章,将雷庄村那段红色革命历史伴随着当年《解放日报》的一篇篇报道,有序地重现在人们的眼前。雷庄村当年的先进事迹不再只是人们只言片语的口述或摘录转载的章节,它已成为完整并有据可查的真实史料。新中国成立前中共地方政权基层党建的工作方法和实践经验,至今仍然有效并发挥着积极作用。我的这项业余研究虽很平凡,但很有意义,这项研究仍在进行之中。

  

  ------------------------------------

  作者:张纯鸣

  作者单位:北京市贸促会

  职务:退休干部

  

  

  

  1




上一篇: 弘扬马栏精神 做到“两个维护”
下一篇:马家堡的群众观与梁家河的大学问——两代领导人的人民情怀
主办单位:中共旬邑县委党史研究室
联系电话、传真:029-34420812 地址:旬邑县中山街 邮编:711300
版权所有:中共旬邑县委党史研究室  陕ICP备2022009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