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担使命 苦拼实干 让小部门实现大作为——在全省党史县级党史研究室主任培训班上的发言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2-23 10:02    阅读次数:     选择字号:【 】 【打印


近年来,旬邑党史工作在省市党史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和县委、县政府的全力支持下,我县党史干部发扬甘于清贫、乐于奉献、勇争一流的务实精神,切实履行“以史为鉴、资政育人”职能,用工作实绩赢得了各级组织和干部群众的充分认可,2016年荣获“全国党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下面,我就旬邑在实际工作履职中的一些主要做法与心得体会在这里与在座的各位领导、同仁分享交流,恭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旬邑党史基本情况

旬邑县委党史研究室,成立于1982年12月;初名中共旬邑县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1990年12月,更名中共旬邑县委党史研究室,为县委工作部门。1995年6月在机构改革时撤销,职能划归县委组织部。1998年4月,恢复正科级建制为县委直属机构,挂靠县委组织部管理;2000年1月,更名中共旬邑县委党史研究室(兼组织史征编办);2012年12月,机构恢复单设独立运行,为正科级建制县委直属事业部门。

目前,旬邑县委党史研究室共有编制7人,设主任1人、副主任1人、工作人员5人,内设办公室、征编、宣传3个业务组及1个内部资料性出版物《旬邑党史》编辑组。现有干部8名(含借调人员2名)。干部学历结构为:大学学历7人,研究生1人。干部平均年龄()岁。可以说,旬邑党史干部队伍是一支高学历、有朝气、有活力的队伍,能适应新时代对党史队伍建设和党史工作的要求。

二、近年党史工作想法及实践

近年来,在各级支持下,旬邑县委党史研究室立足党史资源大县实际,秉承“小部门展现大作为”工作理念,以“以史为镜、鉴往知来,读史明智、育人兴邦”为立室之本,努力在解放思想上下功夫,在机构改革上做文章,在党史主业上聚精力,力促旬邑党史自身建设井喷发展。

(一)苦拼实干抢抓机遇是创造党史工作新局面的先决条件

旬邑是全省党史资源大县,革命遗址遗存量仅次于延安。据2017年我们新一轮革命遗址普查数据,共有革命遗址遗存28处。但是,长久以来,党史工作处在可有可无尴尬局面。一方面,许多重要革命遗址旧址没有得到应有重视和保护,特别是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一些革命遗址遭到不可逆转的破坏。另一方面,党史研究因为体制机制原因,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经常是“端着金饭碗要饭吃”。2010年6月,中共中央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意见》,为各级党史工作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在县委的重视下,马栏革命旧址、马家堡革命旧址、关中分区阳坡头旧址等一大批革命旧址得到修复和建设,旬邑红色旅游产业兴起,党史研究工作也逐渐走入领导视野。

有了发展机遇和政策支持,但是机制体制的障碍仍然是不可逾越的鸿沟。2012年以前,我们的职能挂靠在组织部,党史工作一直是组织工作的附属,得不到应有重视。当时的党史研究室面临着“无场所、无人员、无经费”的“三无”窘境。办公场所是一个楼道隔成的半封闭空间,不到3平米;没有正式人员,没有经费,有任务时抽调几个人员暂时帮忙,连我也是临时被抽调的,没想到一干就是十一年。

要想有位,必须有为,这是我一直坚守的工作信条。只有把党的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来做,才会赢得领导关注,才能让工作更加出彩。2011年初,我们接到县委、县政府的命令,要求用半年时间完成全县革命遗址普查、马栏纪念馆布展大纲修订、地方史书编辑出版等多项重要任务,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领着几个抽调人员临时拼凑成“突击队”,抱着一人高的参考资料,夜以继日开展攻坚,春节一天假都没休,用3个月时间完成了革命遗址普查、布展大纲审定和《马栏革命简史》等史书编写工作。

“苦心人天不负”,我们的显著工作成绩和苦拼实干精神得到省市委党史研究室和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首肯,也让全县干部群众对党史工作有了新的认识,认为党史研究室是一直组织信得过、工作靠得住、作风过的硬的队伍,应当在全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助推县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领导的支持,成为我们开展工作的保障。我们审时度势,积极抢抓机遇,以领导关注关心党史为契机,主动作为,见领导稍有空闲,就去汇报党史研究室存在的体制机制、经费困难、人员不专等突出问题,踏破门槛寻求省市、县委的重视和支持。最终在省市党史部门的极力推介下,县委主要领导当即拍板将党史研究室从组织部剥离出来,作为县委直属机构予以单设。为保证党史办正常开展工作,县委主要领导在财政极为困难的情况下,足额保障工作经费,亲自督办解决班子配备、干部编制、办公场地、公务用车、办公设备等问题,使党史研究室一跃成为全县办公条件最好的部门之一。干任何事情,都离不开人。在党史人员配备上,县委指示组织部门回避,由党史部门自主负责,在全县范围内采取考录方式遴选“笔杆子”,招录了7名学历高、年纪轻、素质好,热爱党史工作的干部,并配强1正两副领导班子,党史办一下子从没有专职干部增加到10名专职力量,建起了充满活力的党史干部队伍,迎来了旬邑党史工作发展的春天。

(二)全面持续加强队伍建设是做好党史工作的基础保障

在不了解情况的同志看来,党史工作就是翻档案找老人的简单工作。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从事这项工作的同志,不仅需要有很强的党性修养和较高的文字水平,还需要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为此,我们一方面勤练“内功”,加强自身建设,一方面,积极广纳“外援”在,壮大党史队伍,为党史工作发展做好保障。

一是勤练“内功”。打铁还需自身硬,内强素质是关键。建室之处,我们就响亮地提出了“党史工作者必须要在写作上领先、理论上超前、学术上拔尖,必须坚持以‘有为’争取‘有位’”的行动口号,积极倡导“肯干事是德,会干事是能,多干事是勤,干成事是绩”的工作量化标准。同时,我们请退休的原党史研究室主任宫胜利现身说法,以党史工作的重要性、职能责任与现实要求等为题作专题讲座,县上的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经常过问党史工作,从政治上关心党史干部。进而,解决了认识上的偏差,形成了共识:觉得搞党史工作在政治上有前途,待遇上有靠头,事业上有奔头。

新招录的年轻干部多数之前没有接触过党史,为了让“才子们”在党史工作上大展拳脚,有一番作为,我们一直将干部素质提升作为重中之重。连续三年开展以“深学、常写、多讲、互比、定考”为主要内容的“岗位大练兵”活动,让干部在“比学赶帮超”中增强业务发展能力。在此基础上,狠抓学习不松懈,制定了政治、业务学习制度,列出了详细的学习计划:坚持坚持每周五组织1次集中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坚持在同志们自学归纳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轮流讲课;凡有机会就带领大家外出听专家讲座,或者开展培训,学习好的经验做法。同时,在日常工作中我们给每个干部提目标、下任务、压担子,每周开展1次集中学习,每月开展1次专题辅导、每季度读1本史书、每半年召开1次学习交流会、每年撰写1篇调研文章、每人每年讲1次业务课的“六个一”制度,提升干部综合素质。经过几年的锻炼,旬邑的党史干部普遍成为“站起来能讲、坐下来能写、走出去能干”的“三能”干部。近年来,全室干部先后在人民网、中国共产党历史网、陕西党史、咸阳日报等发表理论研究文章50余篇,大家在练笔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学习方法、技巧以及归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政治理论素养、资政研究水平大幅度提升。

“有为”才能“有位”。近年来从县委党史研究室培养走出的干部,成为各方面素质和能力过硬的优秀干部。先后有1人调往省委部门,2人在市委部门,3人被县上提拔使用,特别2016年年,全县只有县级3个部门有提拔机会,党史办2人被提拔。让我们的党史干部真正在“冷板凳”上写出了“热文章”。也让党史部门这个默默无闻的“冷板凳”上坐出了“热位子”。

二是广纳“外援”。党史工作涉及内容广、时间跨度长、需要联动部门多,仅凭党史部门一家单兵作战远远不够。在党史研究室单设后的5年中,虽然党史工作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仍一直面临着很多困境,比如在党史专题分配撰写、资料征集报送等过程中,许多部门单位推脱不写,最后几十上百个党史专题全部落到党史干部的手上,应顾不暇,疲于应付。我们也曾做过一些探索,但是一直以来由于没有可靠的体制和制度约束机制,所以收效甚微。在参加了一次全国县级党史研究室主任培训班后,全国一些党史工作优秀县区建立党史联络员的做法给了我们很大启示,我们也着力去建设党史联络员和信息员队伍。去年,中省市《关于加强党史工作的实施意见》出台后,为我们带来了机遇。在起草我县《实施意见》过程中,我们将成立旬邑党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党史联络员和信息员队伍、把党史工作纳入党建考核指标,建立大党史格局等作为重要重要内容。12月,《实施意见》经县委常委会讨论一致通过并向全县普发,成为旬邑党史发展史上的的又一件大事。随后,我们迅速贯彻《实施意见》要求,成立了旬邑县党史工作领导小组,县委书记亲自要求担任组长,全县23个相关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为小组成员。今年,经过几个月的充分筹备,我们于三月份组织召开了首次全县党史工作暨党史联络员工作会议。会上宣布建立了由88个部门单位176人组成的党史联络员和信息队伍,每个部门单位都是由负责党建工作的副职领导担任联络员,并配备一名信息员负责具体工作事宜。会上,我们将240余个三卷专题分配至各相关部门单位,要求按照考核要求按时完成专题撰写和大事记报送,并在会议现场建立旬邑党史信息员交流微信群进行信息共享交流等。现在4个月已过去,各部门单位都表现出相当大的积极性,及时报送本部门信息和大事记,大大减轻了党史干部工作压力,旬邑党史工作一盘棋的大工作格局已初步形成。

三是坚持激励和约束并重。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管人管事的前提。恢复单设之初,我们也面临着一些干部干事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如何调动干部工作积极性,使其不在党史枯燥、严谨的坐“冷板凳”上荒废青春,从而静下心来、苦心钻研、有所建树,一直是我们考虑的问题。恢复单设之处,我们就考虑首先要激励和约束机制,从制度上规范和约束,鼓励和保障干部知敬畏、有危机、敢作为。我们突出“以人为本,从严管理”的原则要求,全室全体人员经过几个月的民主讨论,制定了岗位职责、党史干部党性标准与行为规范、“三误”责任追究等38项制度,形成了规范完整的制度体系。省市县“三项机制”出台后,我们结合党史研究室实际,活学活用“三项机制”,修订完善《日常工作“日记实、周报告、月推进”制度》,制定《<旬邑党史>编辑室工作章程》《信息审核发布及奖励制度》《(三误)责任追究制度》《考核奖惩制度》《专题撰写与回收考核奖惩制度》5项鼓励激励、容错纠错、考核奖惩制度,以期用完善的制度机制保证党史工作自始至终有计划的高效运转。

制度不是纸老虎,为确保各项规章制度的严格执行落到实处,从2017年至今,利用《<旬邑党史>编辑室工作章程》先后处理编辑失误累计2次5人,处罚金720元,运用《专题撰写与回收考核奖惩制度》兑现奖金2090元,扣罚个人工作津贴2910元。严厉的奖惩措施,保证了制度的严肃性和生命力,激励干部工作热情,提高工作质量效率。

在日常管理中,我们也制定了一些不成文硬性规定,加强管理,树立形象。我们要求所有文稿不过夜,不管加班到多晚,必须当日事当日毕。全县干部都是八点半准时上班,我们要求党史干部七点半来到单位,首先清洁区和办公室打扫卫生,解决早饭,八点准时上班。严格规范的管理,在县委院内形成独特风景,受到各部门单位和县委领导的集体点赞,旬邑党史干部的形象有了得到进一步提升。

严管也要厚爱,我们坚持把党史研究室一个团结的集体,一个温暖的家,尽可能地为同志们的工作、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使大家对这个集体有归属感,能按照工作规程协调一致、积极主动、心情舒畅地工作。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党史研究室工作作风得到了根本转变,干部工作热情高涨,大家积极想事、谋事、干事、成事。从而为我县党史工作的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扎实推进党史业务工作是实现党史工作目标的基本保证

党史工作的核心任务是征集编研党的历史,这是党史工作应有之义,也是实现党史职能任务的基本保证。为此,我们努力在党史研究上想办法、下功夫、出成果,用“工匠精神”和“绣花功夫”推动党史研究向纵横层次发展。

第一,广泛征集保存利用史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开展党史研究离不开历史资料,征集党史资料是进行党史研究的基础,没有党史资料,即使有再高的研究能力,也不可能写出有质量的研究文章或著作。为此,我们把征集党史资料这项工作,提在口上,抓在手上。一是着力征编口述实录资料。大家知道,档案资料是任何时候都可查阅和利用的,但口述史料如不抓紧发掘和抢救,一旦历史的关系人离世,就会把史料给带走了,将会对今后的党史研究工作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为此,近年来,我们广泛发动革命老前辈、老党员、老干部,征集回忆录、撰写专题回忆,或进行现场采访。先后赴西安等地视频采访了任应斌、房林江等在马栏生活战斗过的健在老革命前辈,视频采访了汪锋、赵伯平、孙作宾等曾在马栏工作和生活过的老一辈革命家及其子女,留下了一手影像资料。采访新中国成立后旬邑革命和建设的重要亲历者和见证人十余人,征集了大量回忆录、口述史,为党史二三卷研究提供了坚实资料基础。

史料的生命在于利用。旬邑党史有丰富的资料和文献库存,这是我们研究党史的基础。但是,长久以来,我们办公地点不固定,没有稳定的图书室,加之图书管理不规范,许多宝贵的资料不断遗失,许多资料因为长期积压多年,无人问津,已成为死资料。我们意识到,建设一个高标准、大容量、规范化党史文献资料室迫在眉睫。我们参照高等级档案馆标准,在全县财政经费零预算的不利条件下,挤出4万元经费用于密集架购置和电脑、打印机配备。在没有场地情况下,多次在县委领导面前诉说困难,争取到县委办一间办公室。我们组织人力,对现有书籍进行全面收集、整理,分门别类进行上架;近年每年安排一定经费,通过实体书店和互联网购买相结合方式,购置各类有关党史资料;争取省市委党史研究室支持赠送党史书籍;外出赴咸阳各县区、省内延安、铜川等市,甘肃庆阳各县区征集到原属陕甘宁边区和关中分区管辖区域党史正本、县志、组织史、人物传记等资料;积极争取上级党史部门赠书,鼓励老干部和党史干部捐书,进一步丰富资料室馆藏;网上定制专属党史文献、党史专题、照片资料、光盘资料档案盒,对历年党史文献、专题、历史照片、视频光盘等进行分类整理。目前,旬邑党史文献资料室共有图书文献资料3000余册,按图书分类编目办法,分20个科目上架,实现了科学化管理。同时,专设管理员1人,制定了有党史文献资料管理、图书资料借阅等制度,实现了电子化管理。目前,我们的党史文献资料室已初具规模,集档案室、阅览室为一体,成为全县各部门单位甚至一些外来单位、学校查阅资料的重要途径,实现了把“死档案”变成“活资源”、把“死资料”变成“活字典”的目的。

第二,开门办史拓宽征编渠道。修史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由于任务量大而重,加上近年扶贫工作的影响,经常面临人手不足的问题。因此,强化开门办史,依靠社会力量拓展党史工作面,延伸党史工作链,特别具有现实意义。为此,我们做了许多努力,一方面我们积极争取县委支持,下发文件,将党史二三卷专题下发至各部门单位,召开党史二三卷推进会,同时,以县委名义对专题撰写进度缓慢的单位进行通报,提高其对党史工作的重视。一方面与各部门、单位保持密切联系,加强协作,每个党史干部分包几个单位,催促并回收专题。配套建立了周二查档制度,由分的包干部带领查档并指导专题撰写,同时建立了旬邑党史QQ交流群,大大减轻了党史干部的工作负担。今年,党史联络员和信息员队伍成立后,由于有了党建考核机制的约束,各部门单位报送资料的主动性积极性大大增加。我们要求,所有报送资料都必须加盖单位公章并由单位主要负责人签字后才能上报,确保了资料及时、准确、全面的提供,

第三,党史编研精心深耕细作。存史是党史工作的主要职责。地方党史著作特别是党史正本编写是党史工作的最高成果。2012年之前,作为著名的革命老区,旬邑党史成果屈指可数,甚至没有出过一本党史专著,这与旬邑党史资源大县的地位极不相称。为了改变现状,我们怀着党史人的担当和使命,立志做旬邑党史的拓荒者和开路人,让旬邑党史的牌子真正立起来。我们认为“党史工作无小事”,任何事情都必须高标准、严要求,绝不能因为“部门小而倒台架、人员少就降标准,事情缓就慢步伐”,我们在写史信史上始终坚持深耕细作,实事求是,用“工匠精神”打造每一处细节。从2012年以来,先后出版的《习仲勋在旬邑》《马栏革命简史》《中国共产党旬邑历史》(第一卷)3部史书,均获得中省以上优秀成果奖;发表的《习仲勋在旬邑的故事》等原创文章,被人民网和中央党史研究室等中央级官网登载;研发的科研课题《习仲勋主政关中分区思想研究》入选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科研基金项目。编辑出版的《中国共产党旬邑历史大事记》(1923—2016)均填补了旬邑党史的空白,广受群众好评。今年,我们编纂的《中国共产党旬邑历史》(第二卷)已申请到书号,即将付梓出版。我们计划,今后几年,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党史基本著作研究编写力度,在兼顾《中国共产党旬邑历史》(第三卷)资料征集和编纂同时,将进一步在党史人物和专门史研究上下功夫,编辑出版《旬邑党史人物传》《陕北公学在旬邑》等,进一步填补全方位,更加立体展示挖掘和展示旬邑党史。

(四)不断创造创新党史宣教形式是做优党史工作的弯道超车

党史研究室在大多数人印象中是个“清水衙门”,长期门庭冷落,常被看成养老机构。如何改变现状,让小党史发挥大作用,让党史深入到党员干部群众中去,我们一直在不断更新观念,寻求党史工作为现实服务的结合点、切入点,采取多途径、多方式资政育人。

第一,创新党史宣传平台和载体。党史研究室的干部不仅是“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更要走出书斋,走向社会,让群众走进党史,认识党史,就必须创新思维方式,不断与时俱进抓宣传。我们抢抓网络和自媒体发展机遇,大胆创新实践。2013年春,我们开通了咸阳市首家县级党史网站,使之成为了研究旬邑乃至关中分区历史的专业官网。2014年底,我们向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成功申请准印证,将创办30多年的《旬邑党史通讯》简印本改版升级成面向全省发行的《旬邑党史》季刊,创办以来收到中西部省内外读者踊跃投稿并广受读者好评。2016年,我们利用微信成本低、受众广、传播快的优点,开通并认证旬邑党史微信公众号,将旬邑党史网、《旬邑党史》杂志成功转化为手机阅读版并全部整合到公众号中,实现了网站、杂志、微信三者无缝连接,并推出语音和视频播报等新方式,及时分享党史工作动态和研究成果,关注和转发的读者已涉及全国10多个省市,有的文章阅读和转发量已达三四万,更多人知晓和认识了旬邑党史工作。

第二,结合重大活动重温党的历史。我们党开展的各项重大政治教育活动,是进行党史宣传教育的重要时机。旬邑发生的有影响力的党史事件多、涌现的著名党史人物也比较多。紧抓这些有利因素,承办好各类党史宣教活动,对于扩大旬邑党史影响力和知名度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们先后协助陕西省红色文化研究院、西安培华学院等单位,联合举办了纪念旬邑起义85周年的“马栏颂”清明公祭、旬邑党史名人蒙定军百年诞辰纪念。独立开展了“缅怀习仲勋历史功绩再创老区发展辉煌”主题党日、“不忘初心·奔向马栏”纪念关中分区成立80周年系列活动、纪念“旬邑起义90周年”等系列纪念活动。面向全国开展了“党的利益在第一位·习仲勋革命精神”“马栏精神暨关中分区群众工作”“纪念旬邑起义九十周年”征文活动等党史宣教活动,借此大力宣传、弘扬马栏精神,激发了全县人民爱党、爱国、爱家乡的美好感情和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激情,这在一定程度上凸现了党史工作的重要性。

第三,开辟党史文化传承多途径。我们以独立研发为基础,以社会研发为补充,努力扩大党员干部党性教育成效。5年间,成功接待了两任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考察旬邑党史工作,成功承办了全省党史育人经验交流会和省市党史干部培训班,为中组部、中直机关和省委常委班子、省委组织部及市委常委班子等党委主题党日活动做过多次党史专题报告,协助中央电视台成功拍摄电视文献专题片《习仲勋》,自主拍摄的党史文献专题片《烽火马栏》获得全省宣传教育优秀成果二等奖,配合中央电视台拍摄大型文献纪录片《习仲勋》;配合北京电视台《档案》节目采编工作;配合西安市委组织部、市委党史研究室拍摄《王泰吉》纪录片,这些工作让旬邑党史宣传走向了更广阔的宣传空间。为县内外党员干部、中小学校集体赠送党史书籍价值近200万元,党史文化已成为旬邑党员干部的精神食粮。目前,县委、县政府和县内各党政部门向上争取项目、向外招商引资,党史书刊就是叩门砖;县内无论是承接上级党员党性教育培训,还是自主开展全民教育,各级部门邀请党史干部作专题报告都是必选项目,由此带火了原本冷清的“清水衙门”。

(五)全力配合地方党委中心工作助推地方发展是党史工作的终极目标和现实归宿

党史部门是“冷”线,如果闭门不出埋头写史,只会板凳越坐越“冷”。在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首先要积极服务现实,干点让领导和群众满意的事情来,真正体现党史人的担当作为。

第一,积极资政服务县委中心工作。党史研究的目的是服务大局,不断从党史历史中借鉴历史经验,这是党史工作的现实归宿。近几年来,我县党史部门抓住“史”的特点、“史”的优势,把握从“史”的角度出发大做文章,用自己积累的丰厚史料和独到的研究成果,发掘时代和历史的内在联系,总结经验和教训,明辨历史是非,积极为地方工作大局提供富有专业特色的有效服务。譬如,我们撰写的《党史文化如何转化为文化产业的几点思考》作为省委党史研究室《资政参考》供省委领导参阅。《关于加强马栏红色旅游小镇,促进老区发展的建议》《借川陕振兴规划政策助推旬邑老区发展》等资政文章,在省市通盘谋划旬邑老区发展、产业配置与项目安排中发挥了特殊有益的作用。为中组部、中直机关和省委常委班子、省委组织部及市委常委班子等党委主题党日活动做过多次党史专题报告。积极建言县委,制定“一线七星”红色旅游开发思路,将县内革命遗址串联开发利用,持续打造以马栏革命旧址为中心的旬邑红色旅游集群。帮助市县共建的马栏干部学院完成了课程设计与课改。这些工作为推介宣传推介旬邑,提高旬邑知名度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也增强了我县党史工作的活力,赢得了县委、政府的重视和关心,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大众评价较好。

第二,全力服务全县脱贫攻坚大局。旬邑县委党史研究室是个小部门,但是县委、县政府一点也没有把我们当一个小部门来看待,全县70多个部门有扶贫任务,党史研究室自然也不例外。当初给我们安排扶贫任务时,县委主要领导觉得我们工作办事放心,因此在2015年时,将景家村这个全县扶贫重点村交到我们手上,任务艰巨,责任沉重。但是我们丝毫没有因为业务忙而忽视扶贫工作,在繁重的业务工作之余,我们腾挤时间,全力参与脱贫攻坚工作。其他大部门平均帮扶一户贫困群众,我们党史干部平均每人帮扶6-7户。寒来暑往,我们走村入户,日以继夜奋战在工作第一线,经常是吃不上一顿热饭,喝不上一口热水,但我们从来不给村上的干部群众添麻烦,党史干部的良好作风赢得了群众赞誉。为支持扶贫工作,我们干部紧衣缩食,节省办公经费6万元,维修更换水塔饮水管道、改造村委会活动场地,并为该村配备了电脑、打印机、办公家具、图书柜等办公用品,极大改善了群众生活条件,村委会软硬件环境、办公现代化水平。为实现脱贫基础条件,我们争取扶贫项目政策资金共()余万元,扩建村委会、新盖村卫生室、实现村内道路全部实现水泥硬化,让景家村村容村貌大为改观。为彻底“挖穷根”,我们从产业扶贫入手,先后引进光伏扶贫项目,并先后赴山东、四川及省内铜川等地考察养兔,确定该村扶贫主导产业。三年来,景家村村容村貌和贫困户精神风貌大变样。贫苦户从我们开始帮扶的99户减少到目前的()户,实现了稳定脱贫。党史研究室的帮扶成效得到了县委主要领导和扶贫办的认可,他们认为县委党史研究室苦拼实干、扶贫成效卓著,是值得信任的集体。县委党史研究室因此被评为全县扶贫工作先进单位。县委党史研究室驻景家村“第一书记”刘晓春先后获得省市优秀第一书记提名,并连续两年获得全县优秀“第一书记”称号。陕西电视台、咸阳日报、旬邑电视台也曾对其先进事迹进行了报道。今年,刘晓春从“第一书记”任上被提拔为乡镇副科级领导,为全县又输送了一名优秀领导。

能实干就会有收获,肯付出总会受肯定。我们连续多年被评为省市党史工作先进集体,2016年2月,我们被中央党史研究室和国家人社部评为“全国党史系统先进集体”、被县委和县政府授予“全县目标责任考核优秀单位”和“突出贡献奖”并奖励10万元。

三、工作感悟

党史工作虽然平凡甚至在工作大局中微不足道,但是只要我们有信心、敢担当、有作为,就一定会在不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情,让小部门实现大作为。回想走出的不平凡的路,我有以下三个感悟。

一是要有时不我待敢作敢为的使命感去担当党史工作。旬邑党史有丰富的资源禀赋,但是长期得不到深入挖掘研究。组织任命我当研究室主任后,我觉得泰山压顶,压力巨大。做的好,这是我们不容推卸的责任,做不好,让旬邑这么好的党史资源无人知晓,湮没在历史之中,会让后来人唾弃。但是,既然组织选择了我去做这项工作,就是我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就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接烫手山芋”。旬邑党史体制不通畅,无人办事的问题一直是党史事业发展的一大瓶颈,要想独立办公无异于异想天开。而我们就是想让不可能变为可能。除了在工作上出彩,使党史部门“清贫、无钱、无权,不吃香、不热门”“党史部门喝茶看报,无事干、可有可无”的社会观念中解脱出来,赢得省市县领导关注外,我们还经常踏破省市县领导的门槛,反映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最终实现机构独立,配齐人员、配强班子、搭建阵地,解决了困扰党史工作多年的人力、物力、财力等问题,消除了党史工作的后顾之忧,促使党史研究室能够轻装前行,信心满满的投入到党史工作当中。

二是要有突破常规敢想敢试的创造力去谋划党史工作。编纂一部史书,要经历不少的曲折和艰辛。但实话说,愿意读史的人却并不多。因为,党的历史是经过沉淀,处于静态的人和事,它是既成事实,不可变更。而现实是充满生机、处于动态的人和事,要让静止不变的党史为生动活泼的现实服务,绝非易事。对此我们一直敢于不墨守常规,不固步自封,尝试打破传统党史工作习惯和方法去谋划党史工作。一方面在党史宣传上,积极与现代宣传手段接轨,利用微信和网络多平台、全方位宣传展示旬邑党史。一方面加强旬邑党史的宏观指导规划。制定《2016—2020旬邑党史工作规划》,谋划未来5年的工作。参考中省市要求,立足旬邑实际,制定《中共旬邑县委关于加强党史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了20条具体意见,其中,建设高标准党史文献资料室、规定党史工作经费具体标准等措施都是创新之举,对于党史和今后旬邑党史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三是要有打造精品真抓实干的执行力去做好党史工作。党史工作的核心任务是征集编研党的历史,多年来,旬邑党史在专著出版方面有些欠缺,作为新一代党史人必须有所作为,奋力追赶超越才不负历史使命和领导期望。为此,我们确立了“拓展工作领域,使党史部门成为知识库、人才库、文献库、宣教库”的总体目标要求,以真抓实干的勇气,说干就干的魄力,在工作中多给党史干部出题目、交任务、压担子,全面加大党史编研、宣传教育方面的力度,全方位开展党史工作,锻炼党史干部成为全才、通才。不到几年时间,旬邑党史呈现了全面发展态势,我们以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只争朝夕的奋斗精神,短期内出先后出版了几本精品力作,拍摄了专题片。建立了网站、创办了杂志、开通了微信号,使旬邑党史成为省市响亮符号。至今,外界对旬邑党史的印象就是,旬邑党史出品必属精品,不管是出的成果还是从旬邑党史走出去的人才都备受好评。


上一篇:2018年以来旬邑党史工作总结
下一篇:时不我待勇担当 只争朝夕敢作为 ——浅谈如何做好新时代基层党史工作
主办单位:中共旬邑县委党史研究室
联系电话、传真:029-34420812 地址:旬邑县中山街 邮编:711300
版权所有:中共旬邑县委党史研究室  陕ICP备2022009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