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旬邑县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综述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3-04 15:03    阅读次数:     选择字号:【 】 【打印


扶贫历来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至关重要的环节。改革开放以来,在中省市各级关心支持下,经过40持续扶贫开发,旬邑逐步探索形成“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多元投入、社会参与”的开发式扶贫格局,推动了旬邑县经济社会民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稳定增长、民生大力改善、贫困人口持续减少,并于2019年5月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揭开了新时代旬邑历史发展新篇章。

一、开展老区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1979—1996

(一)老区建设

1979年,旬邑县被确定为革命老区,县内社队企业享受了工商所得税免征,国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旬邑县老区建设领导小组发展资金管理办公室应势成立,负责接收上级无偿拨给的老区建设发展资金,拨付县内老区建设发展使用,接收到的无偿资金主要投放于县内贫困村水、电、桥、农田基本建设。1988年2月设立旬邑县老区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简称“老建办”,取代旬邑县老区建设领导小组发展资金管理办公室,主管旬邑全县老区建设和扶贫开发工作,负责制订实施扶贫攻坚与老区建设规划、管理老区发展和扶贫资金物资的申报下达等工作;两者分立并行各有侧重的助力旬邑农村发展。通过老区建设资金的使用,使旬邑各项基础水、电、桥、农田基本建设等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要发展。

1.水利建设得到发展引水工程,至1982年共修建引水渠道55条59.3千米、实现有效灌溉面积707公顷, 1983年后转入以配套为主修建了大量灌水坝、隧洞、渡槽、明涵、跌水、退水闸、衬砌防渗渠道。蓄水工程,1984年利用省级拨款维修了苍儿沟水库。防洪工程,1984年治理三水河,将城关镇东关村至小塔村2千米河堤顶加宽到15米,由单堤改为堤路结合工程。提水工程,至1981年全县建成抽水站106座、装机109台、容量2604千瓦,1990年11月至1991年4月投资7.23万元修建城关镇留石村、焦家河、纸坊村3个低压抽水站,1992年9月动工修建土桥塬农村供水工程

2.农田基本建设大力推进。旬邑县水土保持得到助力开始转入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全县平整土地,由至1978年累计兴修水平梯田2万多公顷、河滩造地40多公顷,提高到至1990年累计修建基本农田27220公顷,同时至1990年全县荒山荒坡治理实现营造水土保持林32293公顷、人工种草7580公顷、封山育林553公顷,此后转入利用水土保持国债项目、以工代赈项目、生态环境项目、水土保持黄土高原世界银行贷款项目,重点开展了荒山荒坡造林种草、筑坝拦泥、建谷坊、修沟头防护等系列工程建设

3.电力建设得到助力发展。旬邑输电网,1979年基本形成,20世纪90年代迎来第二次建设高潮,至1990年旬邑县高压配电线路由1978年198.69千米增加到429千米

4.交通路桥建设得到改善。过境省道、县道、乡道公路基本都是先按三级公路改造再由砂石路面升等改造为沥青路面,煤矿专线则改造升级为四级砂石路面。省道305(正宁铜川公路)旬邑段1979年3月至1981年10月铺筑成沥青路面三级公路,306(旬邑麟游公路)1986年起分次将早池至转角段铺筑成沥青路面。县道旬邑耀州公路旬邑段1982年铺筑砂石路面、1986年清塬乡班村至石门段铺筑沥青路面、1987年修筑班村至暗门段28千米、1989年班村至石门段铺筑沥青路面;彬县底庙公路1984年铺筑沥青路面,张洪百子沟公路1985年按三级公路改造、1990年铺筑沥青路面,彬县湫坡头公路旬邑段1988年铺筑沥青路面,旬邑第界公路1990年铺筑沥青路面。乡道第界马栏张家山公路1979年修建成四级土路面,野麟游旬邑原底、张洪、赤道公路1982年铺筑沥青路面,鸡红郑家公路1985年按三级公路标准改造坡道段,土桥曲家湾公路1985年按三级公路标准改造、1990年铺筑沥青路面,麟游旬邑后掌公路1986年铺筑沥青路面。宋家沟煤矿公路于1985年、郑家张洪公路于1991年、七里川煤矿公路于1994年分别修筑为砂石路面。桥梁建设于1984年修建了双曲拱崔家河桥、砖拱百子沟旧桥、砼盖板西溪桥、砼盖板宋家沟桥、砼现浇板南沟桥、石拱小塔桥,1985年修建了钢筋砼二八桥、李家沟桥、砼板马渠漫水桥,1986年修建了钢筋砼连家河旧桥、块石刘家店桥、块石文家川桥,1987年修建了块石刘家庄桥、钢筋砼万家川单支梁大桥,1988年修建了钢筋砼连续梁暗门桥、砼板席家山桥,1991年开始修建砼微弯板留石村桥

1979至1996年,国家共拨付老区建设发展资金2356万元,其中无偿资金1836万元,主要用于贫困村水、电、桥、农田基本建设,扶持贫困户发展种养业、加工业。累计为土桥、丈八寺马栏等乡(镇)76个村平整土地三万多公顷;为原底、太村、职田等乡(镇)86个村解决了生产生活用电;为石门、第界、马栏等山区乡12个村290户群众建房900间,面积1.86万平方米;为马栏、太村等乡(镇)68个村打机井16眼、修复17眼,铺设管道218千米。利用有偿资金扶持为8.3万多农户发展地膜玉米11.6万公顷、地膜小麦8800公顷;扶持4.5万农户栽植苹果树6200公顷,建果库46座;饲养猪、羊、兔、鸡等家畜、家禽14万头(只)

旬邑县老区建设的开展,改变了全县的生产生活条件、城乡面貌和人民生活水平,老区建设资金的投入,对全县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区域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和二三产业的发展以及教育、卫生、通讯等各项事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也解决了29463户1333422人的温饱问题1997年起国家停拨老区建设资金,转为扶贫开发资金。

(二)农业综合开发

扶贫工作的根本在于提高农业发展能力。旬邑是农业大县,为加强农业综合开发,1986年6月,县政府设立农业工作委员会,简称“农委”,负责旬邑县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以改造中低产田为主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990年,旬邑县被列为国家渭北旱塬农业综合开发县,县政府成立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县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县政府制订了《旬邑县渭北旱塬农业综合开发十年规划》以及资金管理办法,按照国家标准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强组织领导和项目实施,形成农业、林业、土地、计划、财政、审计及金融等部门参与,乡(镇)、村实施的农业综合开发体系。

1990至1992年,在土桥、排厦、职田、赤道、张洪五个乡(镇)的44个村先期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1990年投资180万元扶持建成土桥2000吨苹果气调库一座,解决了县内果品贮存难的问题。19941998年,扶持塬区乡(镇)120多个村建成以花椒、杂果为主的经济林区3466.7公顷,推动了多种农村经营的发展。1999年,共实施7期,涉及14个乡(镇)、126个村。完成国家、省、市投资1448万元,改造中低产田7666.7公顷,落实了土地平整、植树造林、农机具购置、引水扩灌、技术推广及多种经营等多项开发措施。同时,建成乡(镇)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14个,配备仪器3000多台(件),开展农业技术培训3.8万人次,推广小麦、玉米良种3.8万公顷。项目区年增粮食6253吨,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0年的381元增加到1999年的1217元,净增2倍多。同时,支持大力发展多种经营。

1979-1996这18年,旬邑县共接收来自国家的革命老区建设发展资金2356万元,将无偿资金1836万元用于贫困村水、电、桥、农田基本建设,将有偿资金520万元用于扶持贫困户发展种养业、加工业。用无偿资金为当时土桥、丈八寺、排厦、清塬、张洪、原底、湫坡头、马栏等乡镇76个村平整土地3万多公顷,为当时丈八寺、排厦、赤道、原底、太村、职田、马栏、清塬、城关等乡镇86个村解决了生产生活用电,为当时石门、第界、马栏等山区乡12个村290户群众建房900间暨使用面积1.86万平方米,为当时丈八寺、原底、湫坡头、马栏、太村等乡镇68个村新打机井16眼、修复机井17眼、铺设管道218千米,为当时县人民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及部分乡镇卫生院购置了医疗设备并维修了业务办公用房。用有偿资金扶持国有、集体、个体企业36户,扶持8.3万多农民发展地膜玉米11.6万公顷、地膜小麦8800公顷,扶持4.5万农民栽植苹果树6200公顷、建果库46座,扶持饲养猪、羊、兔、鸡14万头(只)。

经过一些列举措,全县农村综合开发取得成效1999年10月,旬邑县被调整为全国粮食自给县,农业综合开发县资格终止,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再未实施。2002年,在县级机构改革中,撤销了旬邑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其业务划归旬邑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承担

三、大力实施农村扶贫开发工程(1998-2010

旬邑县是国家和陕西省确定的贫困县,县域经济总量偏小,农业基础薄弱,贫困群众的生产条件落后。1989年,旬邑县成立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扶贫办),与县老区建设办公室合署办公,此后县委、县人民政府大力实施扶贫开发工程,通过社会扶贫、“八七扶贫攻坚”、信贷扶贫、移民搬迁等方式,取得了比较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一)社会扶贫

社会扶贫是扶贫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旬邑社会扶贫工作始于1998年,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中、省单位“两联一包”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根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由省教委牵头,省武警总队、西航发动机公司等15个省级部门参与。同时,市委、市政府安排由市经贸委牵头,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等31个市级部门参与的省、市扶贫团前来旬邑开展“两联一包”扶贫工作。

1998年,省级扶贫单位投入资金176万元,市级扶贫单位投入资金28万元,援建了清塬乡赵家湾、职田镇东棚引水工程,建成清塬乡庄合村、排厦乡义章村2所小学,为贫困户捐赠衣物8610件。1999年,省级单位资助包扶村136万元,武警总队援建了土桥沟东村小学,省教委建成了太村扬坪小学,西航发动机公司援助了野鸡红村引水工程,解决120户群众吃水。2000年,社会扶贫捐助全县资金161万元,市二院援建丈八寺镇白村学校,市政协资助职田镇文家川小学,市人大资助清塬乡莆社、班村低压线路改造,市1002库援建了清塬乡趄洼子村小学。2001年,社会扶贫捐助资金107万元,市慈善协会援建湫坡头镇风火台小学1所

2002年,国务院对中、省、市扶贫单位作以重新调整,中国银行总行进入全县扶贫,同时,安排人民银行西安分行牵头11个省级部门在全县开展两联一包工作,市科技局牵头22个市级部门共同参与两联一包工作。2010年,中国银行共投资856.35万元,援建了职田镇青村、下墙、新杨三村人畜饮水工程,焦家河建桥工程,城关镇史家塬、郑家镇高家湾村饮水工程,郑家镇通村油路、郑家镇仁安村通村油路、湫坡头镇车门村油路,底庙镇刘西村、太村镇坳桥村村级道路建设以及城关镇东关小学、赤道乡下南子小学、赤道乡中心小学、张洪镇下皇楼小学、太村镇赵家村小学、湫坡头镇坪坊小学、丈八寺镇韩家村小学、郑家镇曹家村小学校舍改造建设和清塬乡郝村、原底乡南头、土桥镇镇头、北家坊,排厦乡沟垴头、张洪镇下皇楼、太村镇琅琊洼、郑家镇高家湾,排厦社区后庄村移民搬迁等31个项目,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003年以来,省级单位资助31万元,援建北家坊小学、东尧村小学2所,市级单位资助84万元,援建村通村公路3公里甘家店、仁安小学2所。2005年,省、市单位资助21万元,修建人引工程一处。2006年,省级单位援建北家坊希望小学1所。2007年省市单位资助166万元,帮助肖咀村铺筑油路7公里,援建西洼小学1所。咸阳彩虹彩色显象管总厂为胡同同通村油路3公里。2008年,中、省、市社会各界资助全县173万元,中国银行总行投资10万元,建成南头村41户移民新村,韩家村、曹家村2所学校以及坳桥村规模养猪4个项目,人民银行西安分行投资30万元,帮助肖咀村建成奶牛场1个

1998-2009年,苏陕对口扶贫捐赠全县资金260万元,援建了清塬乡中心校、城关中学、职田镇下墙小学、排厦乡水家小学、东关小学、县特殊教育学校、县直机关幼儿园以及赤道中心校8所学校,援建了底庙镇店子河村生产桥建设项目和排厦乡芋芝村通村公路建设项目,解决了500多名学生上学难的问题。此外,争取江苏——陕西扶贫项目资金138万元,实施了土桥中学教学楼、马栏镇长舌头幼儿园建设等六个项目;江苏省如东县、如皋市捐助扶贫资金280万元援建了清塬乡中心校教学楼等14个项目,对全县教育、卫生事业发展及移民搬迁工程建设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二)“八七扶贫”攻坚

八七”扶贫攻坚是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从1993年开始,利用7年时间,解决全国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称为“八七”扶贫攻坚。“八七”攻坚期间,经过全县各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已有12个乡镇,144个村,746万贫困人口基本上解决了温饱贫困面由1994年的32.2%缩小到2000年底3.1%,贫困户人均结收入由392元增长到768元,贫困户人均占有粮食由264公斤增长到330公斤。在基础设施建设上,1994-1990年,兴建了清塬、后掌、土桥3大人饮工程和职田塬区引水工程,铺设引水管道169公里,联网辐射186个村,解决了1125人饮水,架设高低压线路213公里,新修改造乡村道路229公里,新修基本农田面积32万亩。1994年,安排全县财政资金122万元,解决了4030人温饱,贫困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50元,人均占有粮食281公斤,1995年,安排全县财政资金150万元,解决了1个乡镇15个村、9700人贫困人口温饱问题。1996年,安排全县财政资金172万元,解决了1个乡镇25个村、1.38万贫困人口温饱问题。1997年,安排全县财政资金227万元,解决了2个乡镇35个村、1.8万贫困人口温饱问题。1998年,安排全县财政资金265万元,解决了2个乡镇30个村、1.8万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人均占有粮食352公斤。1999年,安排全县财政资金344万元,解决了2个乡镇10个村、3600人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人均纯收入达到690元,到2000年,全县“八七”扶贫攻坚任务基本完成

“八七”扶贫攻坚期间,全县主要工作措施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水、电、路、校等项目建设,加大贫困村基本农田改造,大力实施贫困群众温饱工程(地膜粮田)补贴,以此帮助全县贫困群众解决温饱。

(三)信贷扶贫

信贷扶贫是国家利用信贷资金帮助贫困群众发展主导产业、增加收入的一项有效措施。信贷扶贫资金于1998年开始在全县投放,当年到户资金700万元,加工业项目200万元,由县扶贫总社投放到户,扶持了7100户群众。199年投放到户贷款1000万元,由县农发行投放到户,扶持6800户群众。20年,到户扶贫贷款在全县投放860万元,扶持6500户贫困群众发展种养业2001年,投放扶贫贷款900万元,加工业贷款200万元,由县农业银行投放,扶持5700户群众,栽植果园3100亩,养牛680头。

2002年,投放扶贫贷款800万元,扶持2300户群众养牛1380头,购买果袋370万只。2003年,投放到户贷款1300万元,扶持3800户群众发展种养业,栽植烤烟1.4万户,油料经济作物0.8万亩2004年,投放到户贷款1100万元,扶持7060户群众春耕生产,种植玉米2.6万亩,扶持养殖户3802005年,投放全县到户贷款900万元,扶持贫困群众6100户,种植药材1600亩,烤烟1.1万亩.2006年,全县投放贷款1040万元,扶持2300户群众发展果园管理5100亩、养牛903头,养猪810头。2007年,国家对信贷放款体制进行调整,由各级财政实行贴息制度,贷款银行由全县具体确定,本年增加了县信用联社放款业务,投放到户资金1400万元,建成无公害果园7000亩,扶持养殖大户168户。覆盖贫困户1818户。到2007年底,全县贫困群众人均纯收入达到1360元。2008年,投放全县到户扶贫资金1000万元,扶持59个村1440户贫困群众发展优质果圆1600亩,发展养猪大户380户。2009年,投放全县扶贫到户资金1300万元,国家财政贴息70万元,扶持56个村2561户贫困群众发展苹果、畜牧、大棚蔬菜等产业。至2006年,共投放8800万元,扶持41940户(次)群众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共栽植果树546.7公顷,种植烤烟2000多公顷、药材100公顷,养牛2960多头、养猪1800多头

全县在扶贫信贷资金管理中,主要采取加强与县级农业银行和信用联社的沟通协调,下达分解本年度扶贫贷款指标,审核贷款对象和贷款手续,上报统计贷款投放进度,具体投放资金工作由县级金融部门负责落实。

(四)移民搬迁

移民搬迁是国家通过财政扶贫资金的扶持政策,帮助贫困群众改善生存条件的一项有效措施。2003年全县执行“5+1”扶贫政策,即每户补助5000元,每人补助1000元,搬迁条件必须是水电、路不通,滑坡地带及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贫困群众,移民搬迁工作1998年开始在全县实施。1998-2001年,全县共投入财政资金690万元,搬迁安置6900人,按照人均1000元标准补助到户。搬迁了石门乡水沟、石门关,马栏乡杨家胡同、金盆、转角,城关镇甘峪、西关、赵家洞、安仁,后掌乡长舌头、南岭,后掌前掌,清塬乡马来腰、趄洼子、庄合、曲家湾,郑家镇李家、下赵村,职田镇文家川、牙里河、青村,排厦乡陈家河、水家、刘家、马家河、义章村,湫坡头镇椒村、太堡村、北崖头,第界乡小塬子村,底庙镇刘西,丈八寺甘老池、白家塬、义村、苏村,赤道乡均村、原底乡店子,土桥镇北家坊、牙里、东尧、东曹共计15个乡镇42个村、2002年开始,国家移民搬迁政策调整为“5+1”补助标准,加大了资金量,全县兑付财政资金240万元,完成了土桥镇指甲坡、丈八寺镇牛家村、韩家村,赤道乡甘坡村,职田镇万寿村、城关镇东关村5个乡镇6个村,搬迁安置贫困户241户、1195人。

2003年,安置全县移民搬迁资金110万元,完成了土桥镇小宁村、职田镇那坡子村、湫坡头镇甘店村3个乡镇3个村116户、520人。2004年,安排全县移民专项资金120万元,完成了土桥镇东尧村、马栏镇马栏村、太村镇姚家店村3个乡镇3个村122户、590人搬迁。2005年,安排全县财政资金170万元,完成了土桥镇南沟、东曹,职田镇青村、郑家镇席家村3个乡4个村172户、840人。2006年,安排全县财政资金130万元,完成丈八寺镇太慈、马栏镇长舌头、张洪镇中街3个乡镇3个村134户、630人。2007年,安排全县财政资金130万元,完成丈八寺镇苏村、土桥镇丰泉、城关镇肖咀3个乡镇3个村640人,政策减免15万元,2008年,安排全县财政资金164万元,完成土桥镇北堡子村、丈八寺镇王牌村,马栏镇北咀村164户800人.2009年,安排全县财政资金327万元,完成大八寺镇新店子村、土桥镇沟东村、原底乡孙家村扶贫移民搬迁千村示范工程156户780人,在移民搬迁建房上,全县按照“统一规划,分户实地,超前建设,生态协调”的原则,突出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设计建设方案供群众选择使建筑风格各具特色、装饰美观大方,人畜分离,干净整洁,实现“单元建筑、功能齐备、庭院绿化、后院整洁”目标,搬迁新村达到了水、电、路“三配套”,功能、绿化、造型“三统生态、景观、风格“三协调”标准。从2009年开始国家调整了移民搬迁政策,新政策为每户宅基地平整补助1000元,每户享受1000元,每人补助3800元。同时,按搬迁总户数的15%确定特困户在额外补贴1万元

2007年,旬邑县被确定为全国“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县。人民日报、陕西日报、各界导报等新闻媒体曾10多次作了报道。同时也获得全国扶贫工作先进县区、陕西省扶贫开发工作先进县、咸阳市2001至2008年扶贫开发工作先进县、全市率先基本实现“三告别”(告别土窑洞、危漏房、独居户)县等多项荣誉。至2010年,全县累计筹措各类建设资金5.01亿元,其中争取国家财政扶贫资金6300万元,捆绑涉农项目资金1.21亿元,群众自筹3.17亿元。建成扶贫开发重点村130个,完成扶贫移民搬迁1715户、8433人,搬迁安置土窑洞居住群众3007户、13230人。争取国家信贷资金1.2亿元,5.3万特困群众解决了温饱,9.6万贫困群众实现了脱贫目标,旬邑县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全面推进和精准决胜脱贫攻坚(2011-2019

2011年开始,县委、县政府在建设(福利、开放、文化、宜居、森林、健康、畅通、平安)“八个旬邑”和“关中最美县”崭新实践中,坚定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国务院《“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县内第一民生工程实施,围绕贫困县镇村户摘帽标准目标,全面落实精准扶贫(扶持对象、资金使用、措施到户、项目安排、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要求和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八个一批”扶贫措施,综合施策发力,强基础、补短板、壮产业、促就业、助创业、扶志扶智扶业、兜底保障、汇聚扶贫合力,全力保证“两不愁、三保障”和脱贫户人均纯收入过认定线不断实现扶贫模式充实完善、扶贫成效提升刷新、机构改革优化升级。2019年在最新一轮全县机构改革中,县扶贫和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撤销,其原有农业综合开发职责改划县农业农村局,组建全新的县扶贫开发局作为县政府工作部门负责全县扶贫开发工作。

(一)持续推进扶贫开发

1.推进“三告别”工程。2011-2012年,旬邑县“三告别”工程转入扫尾收尾。2011年,建成苏村、太慈、北崖头等一批“三告别”示范村,“三告别”目标由2010年基本实现提升到全面实现。2012年,旬邑县“三告别”工程结束

2.推进整村推进连片开发2011-2015年,旬邑县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持续推进直至全面完成。2011年,投资1095万元,完成职田镇马家堡村、土桥镇北家坊村、太村镇杨家村、马栏镇前义阳村、排厦社区刘家村5个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任务。2012年,投资1570万元,完成项目村村委会办公用房建设工程、幼儿园硬化及围墙建设工程,扶持项目村763户贫困群众发展优质苹果、地膜玉米、核桃、花椒产业2013年,实施板块区域开发集中连片建设,投资1700万元,完成太村镇(文家村、刘家村)、职田镇青村、原底社区(于家村、蒙家村)、郑家镇(马坊村、下赵村)、马栏镇(马栏村、阳坡头村)、土桥镇(南沟村)、湫坡头镇(湫坡头村)、城关镇(第界村、小塔村)、排厦社区(胡洛村)计14个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2014年,投资729万元,为2013年14个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村完善基础设施和拓展贫困群众发展增收产业优质苹果、地膜玉米、核桃2015年,投资719万元用于2013年14个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村提升村内机耕路、村内道路质量和发展优质苹果、地膜玉米种植,利用中央彩票公益金1721万元实施了太村镇(赵村、安家、张家、屯庄4村)、原底社区(西头村)、职田镇(照庄村)、张洪镇(张洪村)计4个镇社区、7个村的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县域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计划至此全面完成

2011-2016年,旬邑县农业综合开发转入新阶段并稳步推进直至全面完成。2011年,列为陕西省级农业综合开发县。2012年,3月中旬开始项目实施,7月底全面完成建设任务,总投资390万元(含国家投资360万元、其它资金30万元),分水利、农业、技术推广3类项目建设,埋设果园输水管网12千米,铺筑农田机耕路10.3千米,建成绿色苹果标准化示范园2千亩2013年,利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650万元,综合运用水利、农业、林业、科技推广4种措施,在底庙镇房家、咀头、东牛、西牛4个村实施了5千亩中低产田改造,实现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235元。2014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总投资650万元,综合运用水利、农业、林业、科技推广4种措施,在职田镇新杨、旧杨、万寿、那坡子4个村实施了5千亩中低产田改造2015年,投资832万元(财政投资780万元、群众自筹52万元),在郑家镇马坊、南掌、郑家、席家4村实施了6千亩高标准农田建设2016年,投资415万元,在太村镇富村、上魏洛、均村3个村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实现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256元,县域农业综合开发计划至此全面完成。

3.实施移民搬迁。2011-2018年,旬邑县扶贫移民搬迁持续扩大成果直至全面完成。2011年,投资1961万元,搬迁安置6个村、422户、1783人,建成民宅422套,铺筑水泥路5.4千米、砂石路2.8千米。2012年,投资1860.2万元,搬迁安置6个村、248户、1152人,建成民宅248套,铺设引水管道3.5千米,安装入户设施30套,硬化村内街道4.1千米2013年,侧重提高搬迁村整体功能,投资1640.9万元,搬迁安置张洪镇庆丰村官道咀、排厦社区排厦村、赤道社区胡家村、太村镇赵村、土桥镇北沟村、湫坡头镇散集村、职田镇新杨村、原底社区西头村8个村、247户、1199人,配套修筑水泥路3.8千米。2014年,结合统筹城乡发展,利用移民搬迁项目资金2735.5万元,集中搬迁安置马栏镇南岭村、清源镇南壕村、郑家镇南掌村、丈八寺镇白家塬村、湫坡头镇太堡村、职田镇敬德雅居小区、原底社区鑫源小区265户1205人,配套铺筑村内水泥道路4.4千米;利用县财政扶持资金300万元,对50户住房困难群众实施“交钥匙”工程,新建住宅4322平方米2016年,编制实施《旬邑县移民(脱贫)搬迁规划(2016-2020)》,选定20个安置点实施易地移民搬迁,搬迁安置1840户、6489人,完成年度计划111.2%2017年,制定实施旬邑县《移民(脱贫)搬迁工作实施细则》《移民(脱贫)搬迁安置项目管理办法(暂行)》《易地扶贫搬迁专项资金使用办法(试行)》等7个政策性文件,建立运行县镇村三级联动机制、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严格执行人均不超25平方米建设标准,户型主导60、80、100平方米且最大不超过120平方米,共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交钥匙568户、1921人,集中安置539户、1800人,分散安置29户、121人,进城入镇491户、户占比86.4%2018年,给移民搬迁447户、1441人兑付资金5314.1万元,至此县域移民搬迁工作全面完成。

4.开展信贷扶贫。2013年,投放到户小额信贷扶贫资金2140万元,扶持45个村、428户发展苹果、畜牧、蔬菜产业,资助贫困大学生470人。2014年,在做好贫困农户建档立卡基础上实施精准扶贫,扶持14个镇社区、55个村、288户贫困户培育发展产业,资助农村贫困家庭大学生260人2015年,利用小额贷款贴息项目资金50万元,发放贷款714万元扶持258户、928人解决产业发展资金难题2016年,利用小额贷款贴息项目资金700万元,通过县邮储银行、县信用联社发放信贷资金1.16亿元扶持发展产业;通过贫困家庭大学生助学项目,资助往届787人、应届294人、共1081人,发放补助资金343万元2017年,发放贫困劳动力创业担保贷款52万元,为17户发放一次性创业补贴5.1万元,创业扶持24人,在马栏镇南岭村建成全市首个“创业担保贷款信用村”;发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591.965万元、助学870人2018年,发放小额信贷扶贫资金4392.1万元扶持1421户,发放贫困大学生生源地贷款655.3万元给911人次;创建创业担保贷款信用乡村3个,评定信用户483户,为15户贫困劳动力发放创业贷款42万元,为55个规模创业项目发放一次性创业补贴16.5万元,支持70户贫困劳动力自主创业

5.组建互助资金。2011年,在全县18个村发展会员1006个,组建互助联保小组88个,缴纳基准互助金50.3万元,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79万元,安排贫困户发展生产项目资金80万元,扶持6个镇社区、16个村、160户发展优质苹果和生猪养殖,实现7180人脱贫。2012年,发放互助资金贷款60.4万元,到期归还248万元2015年,加强22个互助资金协会运行,组建互助联保小组113个,投放47万元贷款扶持104户困难群众解决生产资金难题2017,建立互助资金协会129个,注入资金5354.05万元,实现全县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全覆盖2018年,成立互助资金协会182个,注入资金9410.05万元,发放贷款6111.65万元

6.推进科技扶贫。2011-2019年,旬邑县科技扶贫持续稳定发力助推。2011年,围绕科普示范县建设,在贫困村大力开展科技培训,结合“雨露计划”培训项目实施,为贫困青年提供就业机会和致富门路,培训贫困青年486人;举办果园管理、生猪养殖、大棚蔬菜种植等实用技术培训班79场次,培训62个村、14481人次农民。2012年,培训农民1.2万人次,实现8321人脱贫2013年,“雨露计划”培训贫困青年820人,实用技术培训农民13322人次。2014年,投资30万元,办培训班96场次,就苹果标准化管理技术、生猪规范化饲养技术培训9个镇社区、67个行政村农民1.24万人次2015年,利用“雨露计划”项目资金44.1万元,扶持147名职业教育在校贫困学生学成学业;通过农村实用技术培训项目,投资30万元,就苹果园标准化管理、地膜玉米高产种植、养猪养鸡等技术,培训11个镇社区、109个行政村农民1万多人次2015年,组织大棚蔬菜栽培技术及优质苹果生产技术培训8期,培训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群众3500人次2016年,利用“雨露计划”项目资金30万元,扶助100名贫困家庭“两后生”享受职业技能教育、掌握实用技术;利用实用技术培训项目资金30万元,办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24期,聘请省内高校专家教授,集中培训6期、巡回各镇村培训18期,培训农民逾0.6万人次;利用贫困户网络信息平台建设资金115万元,为2875户贫困户建设光纤网络,安装高清数字电视机顶盒、智能网关设备,配发4G智能手机,提供上网宽带2017年,依托县职教中心和镇办农技校培训平台,开展电焊、缝纫、驾驶、果树修剪等实用技术培训,培训6316人次,劳动力转移培训5823人次2018年,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培训,培训贫困劳动力802人(就业技能培训573人、创业培训75人、苏陕劳务协作培训154人)2019年,23个村级联建光伏扶贫电站并网发电

7.争取社会扶贫。2013年,争取社会扶贫资金1779.35万元(中国银行125万元、省扶贫团8个包扶单位1380.55万元、市扶贫团10个包扶单位36.8万元、县18个包扶单位85万元、县11家企业95万元、中国扶贫基金会90万元、如东如皋两县级市对口扶贫援助20万元),扶持建设项目28个,用于改善“两联一包”定点包扶村基础设施、贫困户产业发展、贫困家庭学生资助等方面。2014年,社会扶贫工作重点由主要给资金转向派干部驻村帮扶,省市县3级驻村包户累计协调帮扶资金954.75万元,省级8个驻村工作队、476名结对帮扶干部为贫困村提供帮扶资金403.8万元、帮扶贫困户615户,市级18个驻村工作队为贫困村提供帮扶资金189.76万元,县级82个包扶单位为贫困村筹资361.15万元,另争取中国银行定点扶贫和(南)通咸(阳)扶贫资金159万元,用于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贫困户居住条件、贫困群众出行环境、贫困户经济产业发展、贫困家庭学生资助项目2015年,争取中国银行138万元、苏陕对口扶贫援助项目资金200万元、通咸对口扶贫资金30万元、省级8个驻村工作队帮扶资金307.82万元、市级18个包扶单位帮扶资金224万元、县级89个包扶单位筹资168.7万元,用于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扶持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种养殖产业等2016年,争取省市26个包扶单位帮扶资金3166.58万元(以省纪委牵头的省扶贫团2705.5万元、以市交通局牵头的市扶贫团461.08万元),省纪委为“画里农庄·百年西头”旅游项目基础设施协调配套资金2190万元(其中陕旅集团出资1000万元),市交通局出资55万元为清源镇南壕村实施环境治理,县级89个驻村工作队、6002名结对帮扶干部帮扶结对贫困户7623户、实现捐资捐物322.5万元实施扶持建设项目34个、发展起养殖大户27户、资助贫困学生56人、帮助贫困群众通过电商代销农副产品200多万元2017年,中行定点扶贫投资200万元,实施张洪镇下皇楼村基础设施建设、郑家镇獭兔养殖基地建设、德盛源产区制示范基地建设3个项目;省市扶贫团26个驻村工作队筹措资金1309.5万元(省级402万元、市级907.5万元),省纪委引进资金1905万元用于“百年西头?画里农庄”旅游项目建设并完工乡舍精品酒店主体工程,县级部门4256名干部结对帮扶8611户贫困户、筹措资金876万元、实施项目52个2018年,争取省市扶贫团26个驻村工作队筹措资金4433.707万元(省级3067.597万元、市级1366.11万元);争取中行投资1696.32万元用于基础设施、产业发展、贫困户捐赠,中银富登村镇银行建成运营;承接苏陕协作资金1515万元,实施百富食用菌产业基地等8个产业协作项目,带动贫困人口1515户、5541人;争取泰兴市帮扶资金2569.5万元,39名贫困劳动力赴泰兴务工;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泰兴市人民医院、咸阳市中心医院帮助提升县医疗卫生综合服务能力,县人民医院儿科与新生儿科建成县级临床重点专科、老年病科与儿童保健门诊建成开诊、开展新技术和新项目17项,使全县患者县外转诊率降至5.82%、县内住院就诊率升至91.05%;组织县内23家企业与24个村签约结对,煤矿企业向贫困村捐款81万元,3户企业对接贫困村订单收购农副产品、定向专项招聘133人(贫困户49人)2019年,省市县3级驻村工作队筹资5540.01万元扶持贫困村发展,争取中行投资1657.34万元实施定点扶贫项目5个,争取到苏陕协作扶贫资金1900万元,引进江苏企业在旬邑产业合作项目4个完成投资4424.4万元,争取国企合力团资金3000万元用于建设军民融合智能科技示范基地

(二)精准打赢脱贫攻坚。

2015年起,旬邑县农村扶贫开发,转向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统领、以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核心、以建档立卡和干部驻村包户为重点、由之前“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扶贫开发模式深度升级,金融扶贫全面启动并快速发展,科技扶贫中扶志较扶业扶智的力度更大更快凸显出来。

1.强化金融扶贫流利度2015-2019年,旬邑县金融扶贫全面启动并迅猛发展。2015年,旬邑县全面启动金融扶贫工作,县财政设立200万元精准脱贫攻坚贷款担保基金,协调县邮储银行提供额度2000万元贷款,推行“农户贷”“产业贷”两种模式,扶持贫困户发展苹果种植、生猪养殖、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特色产业2016年,扎实推进中国银行“十个一批”(安排重大项目融资信贷资金、引进优质企业、落地金融政策、销售优质产品、建立村镇银行、用好慈善基金、引入国际慈善基金、帮助培训地方干部、增派扶贫干部、推荐就业岗位)金融扶贫政策落地旬邑,实现内蒙古蒙驴牧业有限公司在旬邑开工建设关中驴养殖基地,筛选乐村淘、万家通等22家电商加入公益中行电商平台与县内0.95万户贫困家庭签订代销优质农副产品实现线上交易额41万元,实现中银香港设立中银助学金并向马栏齐心九年制寄宿学校捐赠助学金100万港币,从建档立卡贫困户富余劳动力和子女里为中银商务招聘10人、新中物流招聘4人、“百年职校”招生11人2017年,成立旬邑县金融扶贫工作领导小组,与县信用联社、县邮储银行、县农业银行签订扶贫贴息贷款合作协议,设立风险补偿金2000万元(县信用联社1400万元、县邮储银行和县农业银行各300万元),按1:10比例放大,放贷4774.5万元扶持2001户贫困户发展生产;关中驴养殖基地驴舍建设实际投资逾400万元;中银三星保险公司为贫困大学生和研究生捐赠保险323份、12920元2018年,“百年西头?画里农庄”旅游项目工程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全部完工,乡舍酒店正式对外营业;建成电子商务孵化中心精准扶贫互联网平台运营中心,发展电商企业70家,带动贫困户500户2019年,建成9个镇级电商服务站、50家村级电商服务站,实现8968户中长期产业全覆盖

2.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2016年,旬邑县以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为突破口,重点完善贫困村水电路基础设施,投资1231万元,为全县9个镇、1个街道办、34个贫困村优化基础设施,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要求落实质量2018年,投资16550万元,实施通村(通组)道路268.4公里(整治“油返砂”道路148公里,新建通村通组及村内街道120.4公里),179个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达到100%;投资8030.4万元,实施一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职田塬区供水改扩建、石门供水巩固提升工程,自来水普及率达99.91%,179个行政村64555户农户电力入户率达100%,312个自然村通动力电,有安全住房农户达99.84%

3.加强危房改造。2017年起,危房改造植入旬邑县农村扶贫开发并迅猛发展快速收效。2017年,市下达旬邑县农村危房改造任务550户,开工550户,竣工498户2018年,811户建档立卡贫困危改户,全部完成危改和入住

4.注重扶智扶志。2017年起,扶志道德表彰植入旬邑县农村扶贫开发并持续激扬提振脱贫攻坚志气。2017年,编拍微电影《他用双脚撑起一片天》和编排《懒汉脱贫》《颂党恩—我脱贫我光荣》等接地气脱贫文艺作品在县内各贫困村集中展演,各镇办组织扶贫扶志活动56场次,涌现出左进军、景晓飞等自强励志脱贫典型112人,教育引导贫困户586户,举办县第一届“德耀古豳--旬邑县道德模范”颁奖典礼表彰26名道德模范,编印《德耀古豳——旬邑县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事迹汇编》、展播模范事迹视频配合宣传。2018年,组织开展“扶贫小戏”巡演、“扶贫路上”演讲、“我脱贫我光荣”故事会等文艺活动856场次帮助群众增强自主脱贫意识,开展评选活动190场次,树立“育花人”左进军、“兔子王”景晓飞、“快递哥”李芳龙等克服困难励志脱贫先进典型,评选表彰自强励志等类道德模范337人次,景晓飞获2018年全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奖,6月21日举办县(第二届)“德耀古豳--旬邑县道德模范颁奖典礼”表彰23名道德模范。2019年,选树景晓飞、李芳龙、刘军海等自主脱贫典型,刘军海获2019年全省脱贫攻坚奋进奖9月24日举办县(第三届)“德耀古豳-道德模范暨文明家庭颁奖典礼”表彰15名道德模范人物和5户文明家庭,表彰全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中涌现的道德模范、文明家庭和脱贫攻坚先进代表。

2011-2019年10月底,旬邑县农村扶贫开发减贫成效持续扩大。2014年,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村112个、贫困人口13652户47701人,脱贫1570户5809人。2015年脱贫2580户、9529人。2016年,脱贫3774户、14236人。2017年,脱贫退出26个村、2578户、9953人。2018年,脱贫退出86个村、2352户、7837人,超年度减贫任务0.88%,贫困群众人均纯收入较去年增加2063元。2014-2018年,累计脱贫退出112个贫困村12772户、46248人。2018年底,无新识别贫困户,返贫户1户3人,贫困人口自然增加168人,剩余在册贫困人口880户、1453人,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28.8%降至2018年底0.86%。

截止2019年10月底,全县共实施年度脱贫攻坚项目为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村基础设施等11大类524个项目,涉及资金88816.2087万元(产业扶持资金4989万元),直接受益贫困户112684户、361945人次;预计到2019年底,将再脱贫退出93户、219人,超额完成年度既定72户、200人脱贫计划的9.5%

2011年以来,旬邑县农村扶贫开发已经成为助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比2010年末,2018年末全县总人口由284748万人升至292850万人、净增8102人,农业人口由203825万人升至220266人、净增16441人,生产总值由49.3亿元升至96.59亿元、净增95.92%,农业生产总值由23.3亿元升至35.19亿元、净增51.03%,人均生产总值由1904元升至36106元、净增7.2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368元升至10104元、净增1.31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9.6亿元升至27.04亿元、净增1.82倍,经济增长明显。

在此期间,旬邑县农村扶贫开发工作连年获评省市两级扶贫类A级县、优秀县区并稳成效考核第一方阵。2011-2018年继续连年蝉联自2009年开始的全省全市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考评A级县,继续连年蝉联自2001年开始的咸阳全市扶贫开发先进县,继续连年蝉联自2010年开始的省市两级扶贫开发先进县。2016年被评为全省扶贫绩效考核优秀县区。2017年在全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名列第一方阵。2018年在全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名列(实质)第一。旬邑县驻村帮扶工作在全省现场会上进行交流,旬邑县产业扶贫“土专家”模式被在全省推广。咸阳全市驻村帮扶工作现场会在旬邑县召开,旬邑县扶贫“十个一”工作法被全市推广学习

四、结束语

40余年的扶贫开发,旬邑县农村扶贫开发取得了巨大历史成就。旬邑县2018年末同比1978年末,总人口由204231人升至292850人,农村人口由198415人升至220266人,农村人口占比由97.15%优减为75.21%;农业总产值由7720.1万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581.8万元、副业总产值89.3万元、工业总产值1049万元)升至48.01亿元,农业产值占比由61.78%优减为49.70%;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78元升至19195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3元升至9992元;全县贫困发生率由1994年度32.2%优减到2018年度0.86%

旬邑县农村扶贫开发,起到了它应有的历史作用。坚定出色贯彻落实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创造了整县贫困发生率2018年实现0.86%提前2020年实现3%的骄人成绩。2007年12月成功承办了全国大扶贫促进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现场会,为全国八七扶贫攻坚创造贡献了独到的旬邑扶贫开发模式。近10余年连年蝉联省市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考评A级县、扶贫开发先进县,为所在省市两级地方农村扶贫开发起了先锋标兵的显著示范作用。坚持在扶贫一线发现选用干部的鼓励激励机制和正确选用干部导向,主动组织连续开展全县最美扶贫干部评选年度十佳最美扶贫干部,2名年度十佳最美扶贫干部获评全市最美扶贫干部,3名年度十佳最美扶贫干部获提拔重用,参与打响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以来,累计奖励扶贫干部230人,通报表彰脱贫攻坚先进集体96个,在脱贫一线提拔重用干部57人,有效激励了县域干部参与农村扶贫开发、精准扶贫减贫、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的热情、士气、创新、创造和贡献。

上一篇:旬邑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下一篇:改革开放以来旬邑党的建设与干部队伍建设
主办单位:中共旬邑县委党史研究室
联系电话、传真:029-34420812 地址:旬邑县中山街 邮编:711300
版权所有:中共旬邑县委党史研究室  陕ICP备2022009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