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旬邑县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3-04 15:03    阅读次数:     选择字号:【 】 【打印

旬邑县位于陕西中部,咸阳北部,总面积1811平方公里,至2018年辖9镇、1个街道办,总人口30万,是革命老区县,山区农业县。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旬邑县委(以下简称县委)、旬邑县人民政府(以下简称县政府)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带领全县人民积极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开拓进取,奋力拼搏,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县域经济社会经历了由小到大,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越,步入了持续、健康、高效的发展新时期。

从新中国成立到全面深化改革新阶段,旬邑县经济社会发展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历史节点,经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两大历史阶段。70年以来,旬邑经济社会从农村到城市、由局部到整体,由经济领域到其它领域,由单项推进到综合配套,全面实施,重点突破,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由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到全面科学发展模式转变,化解和克服了前进道路上的各种矛盾和困难,确保了旬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旬邑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一)经济总量跨越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旬邑经济基础极为薄弱,生产水平极其低下。1949年生产总值仅为0.056亿元。经过土地革命和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经济社会在曲折中探索发展,并取得了一定进步。1978年生产总值达到0.36亿元,较1949年翻了3番,年均增长5.1%。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县委、县政府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使县域经济持续高速发展。2000年,全县生产总值实现5.03亿元,较1978年翻了4番,年均增长7.6%。其中,从1978年到1988年用了10年时间突破亿元大关,到1988年达到1.16亿元,这十年年均增长4.4%。进入21世纪,县委、县政府紧抓西部大开发机遇,为旬邑快速发展增添了新引擎。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8.36亿元,较2001年的4.3亿元翻了4番,年均增长14.6%,其中:2008年、2010年、2011年分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年增量超过10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综合实力与日俱增。2018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到达96.58亿元,较1949年翻了11番,年均增长8%。

(二)经济发展结构逐步合理

新中国成立以来,旬邑第一产业在生产总值中占比居高不下,为此,县委、县政府依托煤炭资源优势,坚持“工业强县”战略,工业经济持续增长,第二产业比重不断提升。到2007年,第二产业占比一举超越第一产业达到40%,三次产业比分别为35.2:40.0:24.8。

党的十八大以来,县委、县政府积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巩固和加强第一产业、提高和做大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使得三产业结构趋于合理。2018年,三大产业比重分别为27.4:47.4:25.2,与1990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35.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升31.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升3.7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实现了由落后的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的历史性跃迁。三大产业内部结构也逐步趋向优化,第一产业中,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中农业比重逐步下降,苹果产业成为旬邑县农业发展的支柱产业,2005年,苹果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1.5%,占到农民收入的81%。2017年,全县苹果种植面积达到50.3万亩,产量达到58.55万吨,面积是1978年的858倍,产量是1979年375吨的1561倍。 第二产业中,煤炭工业产值独树一帜,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第三产业发展迅速,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社会服务等新兴产业呈现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卫生、文化、旅游、通讯网络、物流等产业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至2018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扎实推进,县级运营中心、仓储中心等关键设施建成运营,新增电子商务企业20家,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1亿元。新增个体工商户524户、中小微企业51家、个转企47家,有力地支持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

新中国成立以来,县委、县政府不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千方百计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为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氛围。2018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4.8亿元,较1949年的0.26亿元翻了7.5番,年均增长7.7%。其中:2018年农业总产值实现35.2亿元,较1949年的0.25亿元翻了7番;2018年林业总产值实现0.9亿元,较1949年的0.0009亿元翻了13番;2018年牧业总产值实现8.7亿元,较1949年的0.01亿元翻了10番;2018年渔业总产值实现61万元,较1963年的0.9万元翻了6番。70年来,旬邑农业生产在经历了农业学大寨、农田水利建设以及改革开放以后的农村土地改革等历程后,农业生产由“靠天吃饭”逐步走向了“科学种植”,粮食生产取得突破增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由1949年的64万亩调减至2018年的29.5万亩,减少53.9%,产量却由1949年的2.7万吨,增加到2018年的10.5万吨,增长3.8倍。小麦亩产由1949年的48.5公斤,提高到2018年的309.1公斤,较1949年翻了3番;玉米亩产由1953年的112.5公斤,提高到2018年的709.6公斤,较1953年翻了3番。

新中国成立以来,县委、县政府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突出主导产业培育、发展专业合作社、建立龙头企业,使旬邑县现代农业布局逐步优化。截止2018年,全县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24家,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达到2757个,家庭农场58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8处,认证国家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15个。畜牧业生产量大幅增加,2018年,全县生猪存栏29.3万头,较1949年的0.4万头,增长73.2倍。较1978年生猪存栏的5.26万头,增长了5.6倍,生猪养殖从品种改良到政策扶持再到规模化养殖,政策红利使畜牧养殖业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四)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通过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建立县域工业,开展工业学大庆运动,大力发展工业,逐步改变了旬邑工业生产“一穷二白”的现状。到1978年,全县共有各类型工业企业51个,工业总产值达到了1049万元,比1950年206.85万元增长了842.15万元。

改革开放以后,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工业强县、科技兴旬”目标,做大做强煤炭、制造加工等工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使全县形成了“多轮驱动,多轨运行,集体、个体、私营、股份合作一齐上”的发展格局。199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6659万元。1993年全县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亿元。至1995年底,全县乡镇企业发展到2952个,从业人员18825人,总产值15385万元,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形成了以郑家席家山煤矿、清源乡煤矿为代表的乡办煤矿和以建材、贮藏保鲜为主体的乡企新格局。2000年以后,旬邑县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工业企业快速发展,以煤炭、医药化工、食品包装、建材、机械修造加工为主的产业成为支柱产业。2011年,全县规模工业总产值79.3亿元,较1978年翻了10番,年均增长22.4%。特别是1992年和2007年规模工业总产值分别突破亿元和十亿元大关。特别是煤炭工业成为旬邑县的龙头企业,进入全国200个产煤大县行列。

党的十八大以来,县委、县政府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的发展思路,以工业园区为依托,持续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工业企业规模由小到大,企业实力由弱变强,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不断提升,工业经济实力迅速增强。轻工业企业完成产值26亿元,煤炭开采洗选业完成产值80.68亿元,食品制造业完成产值1.44亿元,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完成2.67亿元,水生产供应业完成产值0.21亿元,医药制造业完成产值8.65亿元。海天制药厂、蓝海果业等大型企业入驻太村产业园区,工业发展实力不断增强。2017年度全县工业总产值70.92亿元,是1978年旬邑县工业总产值1049万元676.07倍,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63.43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122.02亿元的比重为51.98%。2018年,规模工业总产值完成66.99亿元,较1950年的0.021亿元翻了12番。大中型工业企业从无到有,到2018年底,地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25家。旬邑工业经济效益不断提升,经济实力迅速增强,支柱作用进一步彰显。

(六)商业消费市场繁荣活跃

新中国成立后,县委、县政府注重发展全县商业消费市场,积极改善人民生活,丰富人民生活所需消费品。在改革开放以前,旬邑商业市场整体相对比较平稳。这一阶段我国处于计划经济时期,副食品、消费工业品等人民日常生活中所需的物品按计划配给、政府定价,价格水平保持相对稳定。

改革开放以后,商业流通领域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社会商业发展迅猛,市场日趋繁荣活跃,社会消费大幅度增长,全县消费品市场发生很大变化。198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257万元,2017年为25.1亿元,增速13%。全县年人均社会消费发展速率1.13倍;按行业划分,其中住宿餐饮业达到4.22亿元,增速7.27%,批发零售达到20.88亿元,增速14.24%;按照城乡划分,其中:城镇20.79亿元,增速14.53%,乡村4.31亿元,增速6.18%,全县消费总额出现快速增长态势2018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7.04亿元,较 1978年翻了7番,年均增长12.8%。以汽车、住房、通讯产品以及文教娱乐、旅游、家政等“新兴消费品”为特征的各类消费迅速上升,人民生活消费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推动了消费结构的快速升级。

(七)财政金融事业蒸蒸日上

新中国成立时,旬邑财政水平极其低下,财税来源极度匮乏。1957年财政收入仅为72万元。随着财政金融行业学大寨、学大庆的进程,全县财政金融有了较大发展。到1978年底,县级财政收入198.21万元、税收120.35万元,全县财政金融较新中国成立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旬邑县通过分税改革、农村税费改革、财政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等多次改革,财政收入不断增加,金融事业快速发展。分别在1988年、2009年突破千万元、亿元大关,达到1130万元和1.06亿元。2017年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9亿元,同比旬邑县1978年度预算内财政收入198万元125.76倍,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36亿元,同比旬邑县1978年度财政支出1083万元的188倍。到2018年,旬邑财政预算收入2.87亿元,较1957年增长398倍;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达到102.34亿元,同比增长10.6%。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68.24亿元,同比增长6.7%;非金融企业存款17.40亿元,同比增长14.9%;广义政府存款16.70亿元,同比增长24.8%。金融机构各项贷款35.89亿元,同比增长10.3%。其中,住户贷款17.74亿元,同比下降7.8%;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18.15亿元,增长36.5%。财政金融所取得的巨大发展,为旬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八)城乡居民生活不断提高

新中国成立时,受长期战乱影响,全县人民生活水平低下。新中国成立后,县委、县政府采取多种措施,繁荣市场、活跃城乡经济,丰富物资供应,保障人民生活。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旬邑经济的快速发展,旬邑不断拓宽收入渠道,城乡居民的生活不断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县城乡居民收入持续上升。旬邑户籍人口总数从11.23万人增长到29.2万人,增长2.6倍。1972年,旬邑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35元,1978年为43元,直到199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才突破千元。2017年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9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972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59元),同比1978年旬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43元的226.95倍;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992元,较1972年翻了8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31028元,达到全省中等水平。

(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绩突出

新中国成立以来,县委、县政府一直注重农村的发展,不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民生活水平。特别是2005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至2010年底,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138个,其中高标准示范村100个。2006年1月12日,中共咸阳市委、咸阳市政府作出《关于推广旬邑县建设新农村经验的决定》,要求学习旬邑经验2008年旬邑县荣获“全省新农村建设十大单位”,2012年获得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县。新农村建设不仅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的民心工程,而且从长远来看,对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三农”工作的创新,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以后,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快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步伐。

(十)公路交通运输蓬勃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县委、县政府重视发展交通运输事业,多方筹措资金,加快公路建设,逐步改变了旬邑交通不便的历史。到1979年,全县先后修成了211国道旬邑段、305省道旬邑段等过境公路,彬底(彬州到底庙)、旬第(旬邑到第界)等辖内三级公路,修成转角桥、东风桥等一批桥梁,从根本上解决了旬邑交通运输落后的现状。

改革开放40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以“要致富,先修路”的理念,组织全县干部群众持续开展公路建设,先后修建过境国道西(安)银(川)公路(211国道)旬邑段,过境省道正(宁)铜(川)(305省道)旬邑段、旬(邑)麟(游)公路(306省道)、银(川)武(汉)高速公路彬旬引线旬邑段、张(洪)百(子沟)、旬(邑)照(金)、原(底)丈( 八寺)、野(鸡红)郑(家)公路、第(界)马(栏)、马(栏)石(门)、旬(邑)马(栏)等公路。咸旬高速建成通车、合(阳)扶(风)土桥耀县段先后建成通车。至2018年,全县境内等级公路总里程2076.55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2公里,国省道282.5公里,县乡公路372.353公里(含旅游专线),专用公路(青岗坪煤矿公路)8.905公里,村道1371.8公里。农村公路管理工作不断加强,旬邑县公路管理段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农村公路管理先进单位”称号。

同时,县委、县政府还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运输能力显著增强。到2018年,全年客运量179.17万人次,是1980年4.17万人的42倍;客运周转量8216.18万人/公里,是1980年92.26万人/公里的89倍。货运量1298.5万吨,是1980年12万吨的108倍;货运周转量136636.41万吨公里,是1980年115万吨/千米的1188倍。年末运营公交车线路2条,公交汽车6辆,出租车70辆。到目前,全县基本形成了以高速公路为骨架,以国省道为次骨架,以县乡公路为脉络,以村级公路及专用公路为补充的县域公路交通网络,更加有力的为旬邑经济腾飞插上了翅膀。

(十一)劳动就业与卫生保障扎实推进

新中国成立以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落实党和国家的劳动就业和保障政策,不断调整劳动就业用工形式。劳动保障由最初的职工工伤保险逐渐扩大到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建立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2016年以来,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7446人,扶持新增和扩大各类经济实体696家,带动就业人员1392人,农民工进城落户8292人。全县参保缴费10.63万人,发放待遇36680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收入118.52万元,支出8.74万元。全县合作医疗参保4.6万人,工伤保险参保20812人,生育保险参保9735人,事业保险参保474人。同时完成了社保卡发放工作。2017年,转移就业贫困劳动力638人,开发利用特设公岗252个、公益专岗107个。商业补助保险救助66人,24.8万元。

2018年,旬邑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14.5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0.9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27.78万人,其中,城镇职工3.48万人,城乡居民24.3万人;参加失业保险1.2万人;参加工伤保险2.2万人,参加生育保险1.1万人。全县共有5804户,17335人享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共发放生活保障金6248.9万元。其中,780户,1446人享受城镇低保,发放保障金980.7万元;5024户,15889人享受农村低保,发放保障金5268.2万元。全县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村卫生室)276个。其中,医院19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妇幼保健机构1个,共拥有床位887张。共有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428人,注册护士649人,疾病预防中心卫生技术人员52人,妇幼保健卫生技术员67人,农村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员146人。经过70年的发展,旬邑劳动就业人数不断上升,社会保障与卫生设施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县人民群众卫生水平和卫生医疗条件较新中国成立前有跨越性改变。

(十二)教育事业飞速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教育作为最中心的工作来抓,不断发展基础教育、扫盲教育、师范教育、职业教育等,结束了旧时旬邑文盲半文盲占人口绝大多数、教育工作落后的现状。1978年底,全县共有小学352所、初中81所、高中5所,有在校学生49267人,占当年全县总人口20.42万人的24%。

改革开放以后,县委、县政府把教育作为兴县之本,深入实施“科教兴县”战略,积极出政策、优环境、强投入、打基础、谋发展,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普及九年义务、“两免一补”“免费营养餐”“双高双普”等教育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全县小学入学率、初中升学率逐年上升,高考录取率直线增加,有4名学生考入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1995年,旬邑县被国家教委评为“两基”工作先进县。2008年,旬邑县职业教育中心被定为“全国温暖工程基地”。2017年9月,旬邑中学晋升为陕西省省级普通高中示范学校。同年,教师丁海艳被全国先进女职工集体和个人表彰大会授予“全国五一巾帼标兵”。2018年,全县共初级中学16所、省级示范高级中学1所、职业中学1所、小学60所、幼儿园45所。各级学校有普通中学专任教师815人,小学专任教师1253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专任教师107人。经过70多年的努力,使得全县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得到较大提高,旬邑教育事业取得辉煌业绩。

(十三)旅游开发和旅游产业成绩突出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旬邑旅游开发和旅游产业不断发展。近10年来,县委、县政府围绕建设“旅游名县”工作目标,按照“资源依托、市场导向、突出特色、借力发展、合理开发、有效保护”的旅游开发思路,以旅游产业资源开发建设为重点,整合开发旅游景点,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马栏镇被授予“全省文化旅游名镇”“陕西省旅游特色名镇”称号,唐家村、西头村被授予“陕西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称号。“千古石门关”石门山文化生态旅游、“画里农庄·百年西头”美丽乡村旅游景区建成,并举办了“绿色中国行—走进美丽旬邑”活动及农村改革大局《黄土高天》在西头取景拍摄,并在央视一套热播,向全国观众再次展示了旬邑、宣传了旬邑。秦商文化唐家大院旅游景区项目、马栏红色小镇项目和金盆社区正在建设当中。截止2018年底,共有各类旅游景区(景点) 11个。其中,4A级景区2个,3A级景区2个,A级旅游景区实现从无到有再到优的全面升级。2018年,共接待各类游客483.0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3.61亿元,同比增长17.8%和22.5%。旬邑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成为旬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十四)文化事业欣欣向荣

新中国成立后,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人民,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立健全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注重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

改革开放以后,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导向,以历史和民俗为依托,深入挖掘古豳文化,积极推进内涵发展”的改革思路。实现了“两馆一站”开放率100%,文化“五下乡”、基层文化惠民工程、文艺作品创作、民间剪纸、唢呐艺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很大成果,特别是以库淑兰为代表的彩贴剪纸艺术被列入“十三五”国家文化遗产资源名录,获得“中国剪纸之乡”和“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荣誉称号。库淑兰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命名为“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各村普遍建立了群众文化活动广场,农家书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行政村全覆盖。进行文化体制改革,成立旬邑县文化发展公司,实行企业化管理。配合中省电视台举办《同一首歌》《秦之声》大型文艺演出,成功举办了“红色马栏 人文旬邑”大型文艺晚会、“向着马栏”中国旬邑马拉松赛、“奔向马栏”红色之旅自行车邀请赛、600名唢呐艺人在陕西省第十六届体育运动会上表演等大型文体活动。特别是县委、县政府与市委宣传部、市文广局共同打造的大型音乐歌舞诗史剧《永远的马栏》演出后,取得了显著的宣传效果。开放胡树群书画馆,成立各种文化艺术协会9个,县城业余群众文体活动队13个。加大文化市场执法监督力度,确保了全县文化活动的有序开展。旬邑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县”。编辑出版《中国共产党旬邑历史(第一、二卷)》《马栏革命简史》《习仲勋在旬邑》《旬邑文艺》《旬邑党史》《旬邑县志》《豳风·诗刊》《旬邑文库》《旬邑民俗》等一批杂志书刊,创作了一批书画文艺精品,弘扬了革命传统和旬邑文化。县委党史研究室获得“全国党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县地方志办获得“全国地方志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截止2018年底,以旬邑剪纸、旬邑唢呐等为主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达2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达58人 。建成镇(办)综合性文体中心7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26个,县级图书馆1个和60个村级图书流通服务点,100个村农家书屋。在体育娱乐方面,30个贫困村配套了 2400件(套)锣鼓、音响、服装等文化活动器材,38个贫困村安装了418 件(套)球架、乒乓球台等户外健身器材,1300人推广培训了广场健身舞。全县人民文化生活不断丰富,人民思想道德水平较新中国成立前取得较大提高,进一步提升了旬邑文化影响力。

(十五)城乡建设和环境治理工作取得突破

新中国成立后,县委、县政府开始注重乡镇建设和环境治理,使城乡环境得到优化,城乡面貌产生了较大变化。改革开放以后,县委、县政府在城乡建设方面,不断拉大县城建设框架,新建了一批机关、学校、医院、企业、商业及居民生活用房,高标准改造了城区街道水、电、网络设施,修建了古豳文化博览园、翠屏公园、书香公园、世纪广场等一批群众休闲娱乐场地。县城亮化、绿化、美化质量显著提升。2014年被省政府授予“全省县城建设先进县”称号。在镇(区)建设方面,各镇(区)路、水、电排污设施得到升级改造,完成了亮化绿化工程。实施了保障性安居工程,完成农村房屋所有权、土地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确权任务。旬邑县张洪镇西头村等村被评为“美丽乡村”。到2018年,新一轮县城总体规划加快启动,调整了县城规划区域,扩张了县城发展空间;马栏红色旅游镇、文化旅游名镇建设顺利,马栏干部学院、齐心九年制寄宿学校、金盆社区等建设加速,创建了升级美丽宜居示范村1个、市级3个。

县委、县政府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以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建设“关中最美县”为目标,进一步改善全县城乡面貌、优化生态环境。着力创建“两型社会”,落实节能减排。到2018年,县委、县政府全面推进“铁腕治霾.保卫蓝天1+3+34”、“绿盾”等专项行动,坚决落实“水十条、气十条、土十条”。建成县环保网格化监管中心调度室,落实网格员7万5名,建成太村、底庙、马栏3个空气自动监测站和席家山、皇楼沟煤矿2个污水处理站,完成农村“牒改气”1500户、改炕6900户。拆除“大棚房”3940平方米,依法取缔非法采砂厂18家。在全市率先推行林长制,绿化造林4万亩、绿化道路20公里、绿化高速林带11公里。县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82天,综合排名全市第一、关中第二。从而使旬邑城乡面貌和环境保护治理取得了巨大变化,真正实现了“绿色、生态、宜居”的目标。

(十六)对外开放全面推进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前,旬邑同全国一样,实行计划经济,经济发展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都不高。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县委、县政府开始实施招商引资战略,坚持“科学、理性、绿色、效益”的招商理念,抓住机遇,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吸引了一批省内外企业,借力推动了旬邑经济发展。2001年,旬邑县被农业部、外贸部确定为“全国园艺产品出口示范区”。2007年以来,先后有山东新汶集团新矿综合机械厂、河北中达、浙江虎豪、温州八达、山东王晁、陕西通达、深圳乐仙等企业落户旬邑。旬邑县太村产业园区先后引进大秦生态农业、陕西蓝海果业等企业。2016年以来,成功签约“千古石门关”生态旅游度假区、关中驴繁育养殖基地、陕西果皇果品加工贸易基地、三正制药厂、圣威制药厂等企业建设项目,签约合同资金5.5亿元,其中上亿元项目4个。2018年,县委、县政府全面开展乡情招商、以商招商和精准招商,举办各类招商推介活动7场(次)。全年签约项目83个,引进资金78.8亿元,到位资金21.85亿元;争取项目318个,到位资金11.82亿元,再创历史新高。同时,对外贸易事业不断发展,为县域经济发展培育了新的机遇和增长极。

(十七)科技事业全面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县委、县政府注重科技事业的发展,以农业科技为中心,不断建立完善县、社、大队、队4级农科网建设,提升农业科技水平,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智力保证,到1977年底,全县4级农科网建成,由科研队伍4273人,完成了旬邑农业科研发展的人才奠基。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科技政策,在工业企业中开展社会主义竞赛,努力更新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提升工业企业科技生产能力。在改革开放前的30年里,旬邑科技事业以服务农业发展为主,稳步向前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县委、县政府按照“教育奠基 科技兴旬”的战略方针,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资力度,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和应用,全县科技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科技机构和队伍不断壮大,2018年6月,全县各类科技人才发展到1701人,科研机构发展到3所,有县级科技学会、协会7个,9镇1街道办基层科协组织10个,科普示范基地29个,科技示范户184户,组建了由168名专家构成的农村科普讲师团和850人的科普志愿队,形成了庞大的科研和科普网络。科技成果丰硕,全县科技工作者先后完成各类科研项346项,完成发明专利申请15件,技术市场交易额4298.7万元,科技研发投入资金1835.8万元。旬邑县曾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为国家传统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县。“马栏红”农业科技园区获批省级农业科技园,蓝海果业有限公司荣获首届咸阳市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中国优质苹果基地重点县”等殊荣。多年来,旬邑先后获得“国家级科技创新示范县”“全国科技示范县”“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全国科技创新示范县”等荣誉。科技事业的发展,为旬邑县域经济提供了坚实的智力保障。

(十八)水利电力事业稳步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县委、县政府发展水利事业以保障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为主。到1978年,先后建成了汃惠渠、涧惠渠等饮水工程和七里川、潭沟、桥儿沟、苍儿沟、胡家等水库,兴修水平梯田30多万亩,修筑汃河堤12.2公里,河滩造地600多亩,从而使农业生产条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修建了县火力发电厂、上下河水电厂等电力企业,基本保证了人民日常生产生活用电

改革开放以后,县委、县政府大力发展水利电力事业。先后修建修复灌水坝2座,水库7座,抽水站82座,饮水工程6处,防洪工程11处,供水工程2处,实现了自来水户户通,县城河段造湖6段,县城河段造湖加强水土保持和综合治理工作,完成了淤地坝建设、基本农田建设任务。大力实施电力普及和技术改造工程。完成投资1.31亿元建成的柏岭寺水库,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5万平方公里,建成生态涝池20座,沟头防护工程4处,完成淤地坝清淤、县城新水厂沉淀池等水利工程。实施了110KV马栏输配电项目、0.4—10千伏配网基建工程等电网项目、配网技改工程,改造了各中心村低压线路,全县电力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实现了电力供应全覆盖。

(十九)林业生产稳步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县委、县政府创新林业工作思路,大力发展林业生产,先后实施了以恢复生态环境为主题的中德合作造林工程、日本博多梦松原·小渊基金援助的中日友好造林工程、国家立项的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县城区南北两山绿化工程和陕西省“三化一片林”绿色家园建设工程等大型林业工程建设项目。完成了退耕还林面积19911公顷,向退耕还林户发放粮食折现金9215.63万元,生活补助费316.52万元,种苗补助费1493.32万元。完成林权改革面积62047公顷,签订林权合同1.2万份,发放林权证9810份,完成发证林权面积100%。林业旅游产业综合收入不断增加,仅2015年达到860万元。旬邑县曾获得“全国绿色小康县”和“全国绿化模范县”荣誉称号。2018年6月,全国大型网络“绿色中国行”公益宣传活动在旬邑举办,全面展现了旬邑县绿色生态建设成果。

(二十)邮政通讯网络事业迅猛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县委、县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建立旬邑邮政通讯事业,改革开放以前,全县共开辟25条总长894公里的邮路,邮递方式从自行车逐步改为汽车,电讯事业也有了初步发展,促进了全县人民的沟通交流和物资流通。

1978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大力加强邮电通讯设施建设,解决信息闭塞瓶颈。1991年10月淘汰了手摇电话,实现了国内长途直拨,同时安装自动交换机。固定电话发展步伐加快,逐步由国家机关单位发展到住宅用户,由城镇居民户到农村家庭。1999年,移动电话进入旬邑,开始取代寻呼机、大哥大。将原县邮电局机构分设为邮政、电信、移动三个业务单位,业务范围不断拓展,业务收入逐步增加,全年邮电通讯网络业务收入13641.16万元。其中,邮政业务收入3407.33万元;电信业务收入1708万元。移动、联通业务收入7958万元。到2018年,全县移动、电信、联通三大通讯公司业务分别扩展到各村镇,方便了群众的交流。网络通讯技术实现了2G到4G的升级。县城住宅小区光纤覆盖率达到100%,行政村光纤覆盖率达到100%。全县城区、重点区域及公共场所、旬马路4G网络深度覆盖率达到100%以上。邮政通讯网络事业的迅速发展,满足了社会和人民群众的需要。

(二十一)老区建设脱贫攻坚工作成绩显著

改革开放40年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老区建设工作的决定和政策要求,坚持抓好老区建设和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至1997年利用国家老区建设发展资金,平整土地3万多公顷,解决86个村生产生活用电,为群众建房900多间,为68个村打机井33眼,扶持8.3多万农户发展地膜玉米11.6万公顷、地膜小麦8800公顷;扶持农户栽植苹果树6200公顷,养畜14万头(只),扶持国有、集体、个体企业40户。1991年至2010年,全县累计筹措各类建设资金5.01亿元,建成扶贫开发重点村130个,完成扶贫移民搬迁1715户,8433人。搬迁安置土窑洞居住群众3007户,13230人。争取国家信贷资金1.2亿元,5.3万特困群众解决了温饱,9.6万贫困群众实现了脱贫目标。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县委、县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强力开展脱贫攻坚工作。2018年,通过全县人民共同努力,实施产业扶贫项目41个,“三变”改革试点村达到28个;23个村级光伏发电站建成并网,带动贫困群众1290户;实施移民搬迁447户、危房改造822户,入住率均达到100%;修筑通村通组道路268.4公里,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79处,建成村级标准化卫生室35个;贫困劳动力就业882人,开发公益专岗612个,建成扶贫社区工厂40家。争取苏陕对口帮扶资金2569.5万元,实施产业协作项目6个;争取中行帮扶资金1919万元,实施项目22个。中银富登村镇银行正式运营,“公益中行”平台交易额突破5000万元。省市县驻村联户单位共争取帮扶资金2749.8万元。“同心共建”旬邑特色产品陕西中医药大学校园店、泰兴“马栏红”苹果销售店建成运营。截止2018年底,全县实现了112个贫困村、13699户、48574人脱贫退出。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28.8%下降到2018年的0.89%。另外,在教育、产业、生态保护、金融、卫生、社会等扶贫方面也取得了新成绩。旬邑脱贫攻坚战取得巨大成就。

(二十五)党的建设成效突出

新中国成立后,县委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教育党员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开展“三反”“五反”“整党建党”等运动,持续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不断调整和完善各级党组织,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严格按照《党章》规定发展党员,党员队伍结构逐渐合理。截止1978年,全县共有17个党委、9个党总支、409个党支部,5918名党员,比1949年净增6个党委、339个党支部、4939名党员。

改革开放40年以来,县委继续抓好党的建设,为旬邑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组织建设不断增强:1978年以来,县委领导全县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自觉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和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参加“三讲”“三严三实”、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廉政准则》,持续抓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基层整建活动。旬邑县被省委授予“全省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先进县”,城关社区党支部被中组部授予“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思想建设显著提高:先后开展了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三严三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两学一做”“讲政治、敢担当、改作风”等活动,增强了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和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涌现了一批优秀党支部书记和优秀共产党员。其中,旬邑县西头村党支部书记李邦靖被省委授予“陕西省郭孝义式农村党支部书记”称号。班子建设持续优化:创新“五动议四推荐三酝酿两票决一竞争”干部选拔模式。建立健全了干部管理制度,提拔70名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党支部书记享受副科级待遇,为任正职20年以上的离任村干部发放补贴。用活“三项机制”,建立脱贫攻坚“四支队伍”,保证了全县脱贫攻坚工作的顺利开展。从村级致富能人、返乡创业人才、退伍军人、乡村医生等优秀人才中储备后备干部1300余名,为建强基层班子奠定了重要基础。党员队伍发展壮大:严格按照党章规定的发展党员16字方针,注重从产业工人、青年农民、高知识群体中和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中发展党员。截止2018年,全县共有基层党组织511个,其中党委(党工委)29个,党总支17个、党支部465个。全县共有党员 11541名,其中女性党员2370名、少数民族党员16名、预备党员208名。非公经济党组织从无到有,至2017年12月,有非公经济党支部12个。

、旬邑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

回首过去,旬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无比辉煌的成就,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取得了宝贵的经验。

1、要发展县域经济社会就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回顾70年的风雨历程,旬邑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坚持改革开放。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要面对矛盾和问题,积极排除各种干扰,保持头脑清醒,保持政治定力,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偏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保证了旬邑县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特别是近年来,旬邑不断全面深化改革,使全县改革统筹、协调、系统地进行,使改革成果惠及全县人民群众,使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实践证明,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使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2、要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根本力量,经济是一个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开展了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建设,虽然期间有曲折,但仍在曲折中不断前进,县域经济仍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旬邑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着眼发展生产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眼脱贫致富奔小康,围绕实现农业产业化、工业规模化、三产配套化,立足旬邑实际,积极探索,真抓实干,促进了旬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农业上,从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到实施“104”“108”工程,再到实行农业产业化,逐渐形成了苹果、畜牧、烤烟为主的主导产业,走出了一条农业富县富民的路子。工业上,从乡镇企业的崛起到国有企业改革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依靠企业以资源开发为主,大力发展煤炭产业,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海天制药厂、蓝海果业等大型企业入驻太村产业园区,成为旬邑经济发展的组成部分。其他产业上,随着文化产业、旅游产业、林业产业的不断发展,拓宽了旬邑县经济发展的路子,增强了旬邑经济发展的实力。特别是通过“八个旬邑”建设,促进了旬邑经济社会的发展。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保证各项社会事业地蓬勃发展。

3、要发展县域经济社会,必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能动性。

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要发展县域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旬邑之所以能够克服各种曲折和困难,取得丰硕的成果,正是充分发挥了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主体作用。农业上,坚持以增加人民群众的收入为目的,带领群众发展苹果、烤烟等产业,以及甜菜、花椒、中草药种植等多种产业,不断走向富裕,使人民群众中感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工业上,充分发挥广大工人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在发展旬邑工业中大显身手,推动了全县工业的快速发展。只有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首创精神和智慧,才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全新发展。

4、要发展县域经济社会,就必须加强党的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党是各项事业的核心和领导力量。要发展县域经济社会,关键在党,这就必须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县委坚持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纯洁性建设、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为主线,以坚定理想信念为根基,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持抓好全县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学习,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素质,使全县各级党员干部增强了党性观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按照党章要求,高标准、高质量地从全县生产一线、产业工人、青年农民、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中发展党员,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在旬邑各项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实践证明,只有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强化党的领导,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才能确保改革的进行和深化,也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协调和科学发展。

70年披荆斩棘,70年砥砺奋进,县委、县政府在领导全县人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中,锐意进取,求真务实,奋力拼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展望未来,需要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发展新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深入践行“五个扎实”要求,全面落实“五新”战略任务,深化创新驱动,兼顾质量效益,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等工作,矢志追赶超越,加快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开创建设关中最美县新征程,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上一篇:改革开放以来旬邑发展历程及重要成就和宝贵经验
下一篇:旬邑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主办单位:中共旬邑县委党史研究室
联系电话、传真:029-34420812 地址:旬邑县中山街 邮编:711300
版权所有:中共旬邑县委党史研究室  陕ICP备2022009148号-1